多年以后,当市场回想起2017年这个颇有些燥热的夏天,除了昂扬向上的“漂亮50”,或许还有一幕幕几无征兆的“闪崩”景象。
上证报资讯统计数据显示,6月初至今,已有超过130家A股公司出现过“闪崩”(即股价区间跌幅超过30%,且跌停数不少于一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公司下跌并不能找到明显的直接原因。而在此前,这种走势在市场中并不多见。
有市场人士表示,“闪崩”频频出现,实则反映市场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的降低。当持仓资金发现所持个股业绩、重组不达预期,或是存在资金、减持等潜在风险时,往往会不顾成本地迅速斩仓离场,进而引发“踩踏”效应,导致相关公司股价连续下挫。
样本一:业绩不达预期
二季度以来,半年度业绩愈发成为市场检验上市公司的“试金石”:一边,以“漂亮50”为代表的白马股涨势喜人;另一边,预期业绩被“证伪”后则遭到资金抛弃。数据显示,在14家预计上半年业绩同比降幅超过100%的上市公司中,超过六成自6月初以来的最大跌幅超过30%,其中不乏业绩首亏的情况。
以宁夏某公司为例,其在一季报中披露,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915.04万元至943.64万元,同比增长1500%至1550%。出乎市场意料的是,7月13日晚间公司却宣布下调前述业绩预测,预计当期亏损4270万至4295万元,下降7610.05%至7566.34%。
受此影响,次日(周五),公司股价一开盘即被巨额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17日,继续一字跌停。18日,再度跌停开盘,临近午盘凭借一波快速拉升避免了连续三跌停的尴尬。
广西一上市公司的“闪崩”则是提前“反应”。公司7月14日晚间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为-2250万元至-1850万元,同比下降447.83%至386%。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公司股价突然暴跌,并收于跌停。17日,则是一字跌停。18日,公司因未公开披露重大事项而开始停牌。对于业绩的滑坡,公司称系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造成1375万左右的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等。
事实上,市场对业绩不达预期的容忍度正在降低。如上海本地一家公司7月13日晚间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当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51亿元至4.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至20%。此后两日,公司股价连续大幅下挫,累计跌幅达16.88%。
样本二:市场传言扰动
对业绩的敏感度提升的同时,市场对部分“利空传言”的反应也愈发激烈,“听风便是雨”的情况屡见不鲜。
例如,因市场质疑,环保领域的某“双子星”公司在7月11日和14日均齐齐大幅放量跌停。17日开始,两家公司同时宣布停牌,均称接到同一控股股东的通知,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
在业绩方面,两公司一向被视为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最近披露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一家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亿元至2.1亿元,同比预增83.53%至108.33%;另一家公司则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亿元至4.2亿元,同比预增57%至65%。
翻看上述两公司的龙虎榜数据不难看出,11日和14日两天,机构席位累计11次出现在卖方席位,现身买方席位的仅3次。
类似的情形近期并不少见。6月22日,北京的一家上市公司就因一张邮件截图而突然跌停;而上海某公司则在6月22日和7月6日均因市场传言出现盘中大幅下跌的情况。
除了市场消息的引导,市场预期也会导致个股突然下跌。江苏昆山的一家上市公司6月21日至23日连续跌停,此时距离其上市尚不足一周年。7月6日和17日,公司分别发布创投股东和部分董监高减持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坐实”了此前市场猜测。
样本三:重组失败复牌
当市场风险与监管政策叠加,曾经炒作火热的重组后复牌也成了“闪崩”的重要原因,注册于广西桂林的某公司即是典型。在停牌4个月后,公司7月9日晚发布公告,决定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两资产各100%股权变更为现金收购资产一51%及资产二40%股权。复牌后,公司股价连续四天跌停。
对于此次重组的变动,有投资者直接询问:该次资产重组的失败是否意味着公司在经营方面出了问题?公司在投资者说明会上表示,由于筹备期间影视文化行业的市场环境与监管政策环境均发生较大变化,原交易方案预计难以通过审批并且也无法最大化满足上市公司的诉求。在此情况下,该并购事项并非失败,而是公司主动终止重大资产重组改为以现金方式收购标的公司部分股权。
再如近年来重组一再失败的山东某公司,其于5月18日晚宣布终止重组后,公司股票自5月22日复牌后连续录得四个跌停。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8日,由于前日晚间公司披露原拟收购一家出口跨境电商企业,但由于与交易方最终未能在此次重大事项的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而终止收购,公司股价当日全天在跌停线附近徘徊。
针对有投资者问及此次停牌五个月重组再度终止,公司对于接下来的并购重组有什么想法?公司表示,公司仍看好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的未来前景,未来将继续积极寻求跨境电商领域内的合作机遇,寻求更适合的并购方式和并购机会,促使上市公司在跨境电商领域有所突破。
样本四:信托计划扎堆
翻阅“闪崩”股的详细资料,有一个与业绩、市场无关的因素也值得关注,即不少公司存在多个信托、资管计划进驻股东榜的情况,个别持股比例还颇为集中。
广东一家上市公司便属此例,其股价继6月21日下跌4.69%后,22日、23日两天连续跌停,导致公司股价从10元区间直接下拉至7元区间。
一季报显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8家为信托、资管等计划。其中,锐懿资产-山东信托恒赢1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万家共赢-山东信托恒赢1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鹏华资产-山东信托恒赢23号单一资金信托合计持有10.1%的股权,陕国投·持盈15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陕国投·持盈1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合计持有3.15%的股权。
近期股价连续下挫的广东一家服装企业也有大量资管类股东进驻。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其股东榜中出现两组名称相近的机构股东。其中,陕国投·鑫鑫向荣69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陕国投·鑫鑫向荣60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合计持有公司5.36%的股权;华宝信托-“华宝丰进”109号单一资金信托、华宝信托-“华宝丰进”60号单一资金信托则合计持有公司1.55%的股权。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自6月以来出现“闪崩”的百余只个股中,约两成公司有明显信托、资管计划扎堆股东榜的情况,即进入股东榜的信托、资管多达数只,其中大部分还存在名称类似的信托、资管计划共同现身的情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