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分众传媒(SZ:002027)发布了2017年业绩快报:
实现营收120.21元、利润总额72.33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0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94%。
值得一提的是,其2017年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91 亿元,刷新公司单季收入新高,同比增长23.21%。
作为生活圈的媒体龙头,分众又开始重回各路资金的关注视线。
笔者认为分众传媒业绩回暖主要得益于:
广告行业整体回暖之下,对于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
“稀缺性”战略实施效果显著,对受众的有效覆盖能力很强;
在提升客户粘性上颇有章法可循。
行业复苏
据CTR数据显示,2016年广告市场整体刊例价等传统媒体广告花费下降0.6%,较2015年有2.9%的降幅。但以楼宇、影院、移动互联网三大媒介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却增幅稳定,整体同比上升21.4%,领涨国内媒体广告市场。
2017年以来,广告市场更是逆转2015-2016年的下滑趋势同比增长4.3%,高于业内之前预期的2.4%。
诚然,行业复苏是大背景,但如果没有独到之处,业绩回升应大致与行业增速一致,不会差别这么大。
那么,在行业复苏的背景之下,分众自然受益匪浅。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有一套对广告受众画像、媒介形态及受众行为的精辟而深刻的理解:
20岁到45岁的人,资讯模式是微博、微信、百度,生活空间是写字楼、公寓楼、电影院;
而45岁以上的人资讯模式主要是电视,生活空间是社区和卖场。
据市场机构调查,都市广告受众基本上是在20-45岁间,月收入在三五千以上的都市主流人群,与江南春看法趋于接近。
对于公司战略,江南春则表述为如同“围捕一个消费者,就是左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的资讯模式,右手怎么去抓住他最主要的生活空间。”
在笔者看来,对广告行业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上,分众一时难以找到对手。
早在2011年,分众便前瞻性的“把广告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当中”,对广告业影响深远。
彼时,分众尝试过发展互联网公司投放线下广告,但这一尝试在当时经常被质疑:除过成本因素,分众广告能否有精准的投放效果。
几年时间,随处可见的互联网广告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仔细审阅公司年报后发现,在2016年,日用消费品广告只占到公司营收的20.40%,互联网广告已成功实现“反超”,占公司营收达25.85%,各种互联网公司的广告反倒成了分众主角。
正是因为这种前瞻性,在景气复苏前分众继续对线下市场进行“跑马圈地”。
据中怡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公司业务在楼宇、影院及卖场三大领域均有所斩获。尤其是利润率更高的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已达5.4万台,主要分布于华润万家、家乐福、物美等大型卖场及超市约2000家。
在广告业开始复苏后,公司业绩自然大幅度跑赢同行。
但公司目标显然不止如此。在2018 年2月公司成立15周年年会上提出“公司未来应该至少达到覆盖500个城市500万个终端5亿城市新中产的目标”。
据分众某高管透露,此项计划进度比之前安排要快,可以想象如果此项计划部署完成,公司的业绩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