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的西凤酒没赶上上市的最佳时期
如今,相比于“同期出道”的明星酒业,西凤酒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以2017年为例,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营业收入分别高达582.18亿元、60.37亿元和103.95亿元,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70.79亿元、9.44亿元和25.5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9.83%、71.73%和70%。
而据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2015至2017年)西凤酒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03亿元、28.67亿元、31.70亿元,同期扣非后的净利润为1.74亿元、2.81亿元以及3.55亿元。
要飞过上市这道门,请摘下镣铐再跳舞
西凤酒业上市,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自身。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生产和营销是几乎最重要的两块阵地。
不幸的是,现在看来,这两大阵地,西凤酒都没能好好守住。
白酒工艺中,基酒的产能和质量是各大酒厂兴衰的关键之一。西凤酒的自产基酒吨数处于逐年下降的境地,由2015年的9981.7吨下降到2017年的8207.24吨,而外购基酒数量却不断上涨,分别为21238.24吨,18179.56吨和19439.12吨,外购基酒占比分别为68.03%,67.36%和70.31%,看起来,短期内其无法摆脱对外购基酒的依赖。
“外购基酒占比颇大,自然也给西凤酒增加了一道风险。无论是外购基酒品质把控,还是上游采购价格的波动等,随便一处崩塌,便会对西凤酒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在于,西凤酒主打“凤香酒”,而外购的基酒全部是浓香型的,这诋毁了西凤高扛的凤香型白酒大旗,另外,在陕西以外地区几乎是依靠浓香型白酒占领市场,而且价格较高,这似乎透支了西凤的品牌。
而从这几年的市场表现来看,西凤的品牌,可供透支的余地也并不多了。
2015年至2017年,一贯的经销商模式实现的销售金额占西凤酒主营业务收入都超过98%以上,2017年甚至达到了99.43%,其对经销商的依赖可见一斑。
同时,招股书中显示,西凤酒共有股东经销商14家,合计持有公司7.55%的股权。这种模式在早期可以帮助西凤酒快速打开市场,但后期的桎梏也很明显,经销商拥有的“话语权”过高,过度依赖自然会导致主导权的丧失,无法站在企业统一的高度塑造品牌形象和发展战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实上,这种经销模式在西凤内部埋下的隐患远不止如此,这是后话。
近年来,五粮液、茅台、洋河等无一不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减负改革,为强化核心品牌价值,2017年白酒巨头们纷纷开启了“瘦身竞赛”,酒企相继推出着重整顿、清理子品牌的政策。茅台、五粮液等更是带头以强硬姿态砍掉众多旗下子品牌、包销品牌。
西凤酒对包销品牌也开展了“瘦身”方面的相关举措,但因品牌经销的销量持续占比过高,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因此在条码删减、清理子品牌的行动中迟迟未能有实质进展,由子品牌引发的各种纠纷更是层出不穷。
一场换帅剧,一次隐疾复发
西凤曾经的董事长喻德鱼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西凤酒存在的问题:西凤酒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经营模式上,中低端产品占据绝对份额,营销手段主要以包销和买断为主,缺乏自主经营的高端品牌,形成了“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不利局面。
“认识”是如此的深刻而清晰,执行力却没有交出可与之匹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