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次新股业绩不达预期出现下滑等现象引发资本市场热议,甚至有人质疑这是新股发行提速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发行审核松动,导致“病从口入”。
不过,在记者采访的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次新股业绩下滑与多种因素有关。来自监管部门的信息则显示,IPO发行常态化的同时发审趋于严格。目前监管部门对企业IPO审核所执行的标准、流程均无变化。随着IPO企业数量的增多,初审环节和发审环节的审核否决率也在同步上升,大大压缩了“带病闯关”的空间。
截至5月10日,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约34家公司今年一季报出现业绩亏损,约107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现业绩下降,其中业绩降幅超过50%的有约27家。
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去年登陆沪市的超讯通信一季度亏损770万元,去年同期盈利80万元,净利润同比负增长1054%。在创业板公司中,一季报亏损的次新股包括古鳌科技、数字认证、天铁股份、科大国创、辰安科技、新晨科技、深冷股份、先进数通、理工光科、博思软件、丝路视觉等17家。
以古鳌科技为例,4月26日,古鳌科技发布2017年一季报,该公司2017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60.65万元,同比增长3.29%;计算机设备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6.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4.09万元,同比下降22.2%,计算机设备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42.08%。
业内人士表示,次新股业绩“变脸”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看来,在业绩“变脸”的次新股中,除了一小部分上市公司上市前利润“包装”外,大部分还是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整体行业不景气有关。部分创业板次新股,以中小市值居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外加根据订单实施情况确认收入并无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上市第一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数据也不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华泰证券(601688,股吧)分析师孔凌飞则表示,目前次新股中出现业绩下滑或亏损的企业占比低于A股平均水平,说明业绩下滑和亏损并非次新股特有,甚至不是次新股最严重,只不过次新股受到更多资金关注,出现业绩下滑和亏损时更容易引起注意。另外,很多公司收入确认发生在四季度,一季度收入确认波动性较大。因此,一季度业绩变化并不能完全代表公司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IPO核发稳定在每周10家左右的节奏,与以往相比,提速较为明显。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次新股频现业绩下滑并不是由于新股发行提速以及发行审核松动所致,IPO发行审核未松反严。
来自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IPO常态化以前的2016年1月份到9月份,共有162家企业上发审会审核,其中10家被否决,否决率6.2%;去年四季度,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前3个月,107家企业上发审会审核,被否决的有8家,否决率7.5%;今年以来截至5月3日,175家企业上发审会审核,被否决的达19家,否决率达到10.9%,远超IPO常态化以前的否决率。
与此同时,监管层针对IPO企业的现场检查也不断升级。2016年四季度,证监会对12家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其中6家是审核中发现存在重大疑点的企业。截至今年3月份,现场检查圈定了34家首发企业,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的企业有11家。
去年四季度首次开展的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今年仍将继续,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相关线索将会被移送证监会稽查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