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股价双降 壳“凉”了
随着IPO的扩容提速以及并购重组审核的趋严,壳资源在A股市场迅速遇冷。在IPO提速发行的大背景下,许多原本打算借壳的优质资产直接转道IPO,因此此前一路疯涨的壳费开始出现暴跌,壳资源概念股在二级市场也持续被投资者所抛弃。业内人士认为,壳资源降温或将成为一种常态,资产较差的“壳股”也将大量被挤出A股市场,市场也将逐步回归价值投资。
壳资源遇冷
无论是壳费还是股价,此前曾一度疯狂的壳资源都在降温。
借壳上市曾一度成为一些公司谋求上市的捷径,壳费也一路飙涨。资深保代董舒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此前的一些数据来看,单纯的壳费除去买控股权额外需要支付2亿-10亿元。还有市场数据显示,壳费甚至存在从原先30亿元最高飙涨到百亿元的情况。
对于壳资源异常火爆的原因,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壳资源炒作的逻辑即买下壳后,可装入旗下的投资项目或进行股权质押融资等。即使运作失败,也可通过倒手卖壳而获利,壳交易成了稳赚不赔的一笔上好的买卖。同时,前两年许多中概股欲回归A股,加上IPO进展缓慢,这就让炒“壳”成了A股市场的热门资源。“据清晖智库统计,近两年壳费80%一般在10亿元以下行情,而目前壳费已经出现折价,成本较前两年下跌了四五成左右,也就是花费之前一半的价格就可以买壳上市”,宋清辉如是说。
随着壳费的下跌,不少此前疯狂买壳的“大户”开始扔掉这些“烫手山芋”。诸如,有着“囤壳王”之称的中科招商自今年2月开始就大手笔清仓甩卖。与此同时,壳资源概念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东方财富(10.650, -0.25, -2.29%)统计数据显示,壳资源概念个股有81只,自今年以来,\*ST东数(6.960, 0.12, 1.75%)、\*ST运盛(8.420, 0.36, 4.47%)等多只壳股的累计跌幅都在40%左右。
政策收紧成主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壳资源遇冷的主要原因与IPO的提速有关。自去年10月IPO发行提速以来,新股供给量大幅提升,拟上市公司的排队上市速度也明显提升,加之借壳上市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原本打算借壳的优质资产干脆转道IPO。“A股壳资源降温的原因与监管层收紧借壳标准也有关,自去年9月9日“史上最严”重组新规正式落地,借壳上市难度进一步加大。”上述人士称。
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最开始买壳的逻辑到现在整体上变化不大,是为了获取一个上市的通道,而上市后的再融资空间基本上是一个壳资源的潜在价值。原来预期只是再融资的问题,而后来转变成通过运作创造财富或者并购其他资产来将财富继续放大。因此在并购重组新规出台以及再融资新规的出台后,这两方面的预期都会受到显著的制约,对所谓壳资源也形成一定的打压,同时借壳本身就充满诸多的不确定性,目前对于借壳的审查更为严格,所以壳资源的炒作就会降温。
宋清辉称,随着IPO加速,并购重组审核趋严等态势下,A股壳资源稀缺性急剧下降,让“壳”概念公司逐渐失去市场,市场对壳资源的喜欢程度有所下降,不少壳资源大户急于出手。
回归价值投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壳资源降温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届时市场也将进一步回归价值投资。
上述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壳资源降温行情很可能持续下去。同时,因为无法通过改善业绩,会有一些壳股被挤出市场。 王剑辉坦言,壳资源概念将逐步淡出,一方面是制止炒作以及限制性措施的出台,另一方面伴随IPO的提速,如果说未来公司上市逐步向注册制转化,那么壳资源就没有价值了。因此至少相当部分的僵尸股或者垃圾股将会消失,尤其是将资质较差的公司清出A股市场,这事关资本市场的长期建设,有利于市场实现价值投资。
宋清辉也认为,如今的“壳”交易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了买方市场,使得“一壳难买”变成了“一壳难卖”,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壳”行情日益惨淡,不少囤壳大户都有强烈的出清愿望,市场上的壳资源供应量势必会急剧上升,壳资源降温将是一种常态。
“随着壳市场持续低迷,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势必会选择‘用脚投票’,壳资源也会持续贬值。在当前严管背景下,壳股想要不被挤出市场很难做,市场收购成本已经越来越低”,宋清辉如是说。
王剑辉还表示,对于一部分壳公司来说,应该围绕主营业务发展,通过转型等方式在经营思路上进行重大战略调整,而不是通过运作获取利益,回归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应该是秉承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