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年报显示,104只基金共计盈利139.92亿元,15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18.96%,54只封闭式基金净值增长20.64%。公募基金规模壮大及“五朵金花”绽放,使早期一直居于配角的价值投资理念终于占据上风,在历经市场考验后确立其主流地位,开始引领股票市场的发展方向。
八、2005年,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成立。
2005年6月21日,工银瑞信基金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国有银行直接发起设立并控股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9年之后的漫漫熊市,拥有银行股东资源的基金公司在固定收益领域占据优势,规模迅速膨胀。2012年,工银瑞信基金借力短期理财基金,规模突破千亿元;2016年规模达到4602亿元,跃升行业第二;2017年3月成立的工银瑞信丰淳半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首发规模达到909.54亿元,创下公募基金首发规模新纪录。
九、2006年,大牛市中爆款基金登场,货币基金遇流动性危机。
2006年大牛市带来了公募基金发行盛况,同年5月8日,广发策略优选(270006)基金仅用8个发行日募集了184.18亿份,百亿规模基金重现江湖。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070011)基金的发行将基金热潮推上新高度,仅用1天便募集419.17亿份天量,创下基金发行史上发行时间最短、募集规模最高的两项纪录,这一纪录直至11年后才被打破。股市狂热加剧居民存款搬家,货币基金这一类现金工具遭遇巨额赎回,面临流动性危机,个别货币基金甚至出现万份收益为负值的局面。
公募基金在2016牛市中跨越式发展,基金规模新增3873.45亿元,达8564.61亿元,同比增长83%,华夏、南方、嘉实、广发等几大基金公司在牛市中奠定公募基金巨头的基础。
十、2007年,基金规模爆增,创出3.27万亿的第一个行业巅峰。
2007年,基金抢购热潮不断挑战人们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急切地拥入基金,纷纷排队抢购,有的甚至凌晨就在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队。新基金批文有限,基金公司纷纷通过拆分、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的方式做持续营销,迎合投资者购买热情。2007年底,基金管理公司58家,基金346只;基金规模达32755.9亿元,两年时间增长598.25%;9家基金公司历史性迈入千亿俱乐部。
十一、2007年“公奔私”元年,阳光私募大发展。
2007年,最早一批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公奔私现第一波高潮。博时基金肖华、长盛基金田荣华、嘉实基金赵军、工银瑞信基金江晖、华夏基金石波、海富通基金陈家琳、上投摩根基金吕俊、富国基金徐大成等明星基金经理作别公募基金后,成为第一批“公奔私”的弄潮儿,2007年也因此被业内称为“公奔私”元年。
十二、2007年,QDII初次出海,遭遇次贷风暴。
2007年首批QDII出海生不逢时,至今仍是公募基金不可抹去的伤痛。
2007年6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允许基金公司公开募集资金投资海外股市。彼时,A股牛气冲天,新基金频现抢购,QDII基金推出正好赶上了基金抢购疯狂的“好光景”。上投摩根亚太优势(377016)QDII发行当日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达到1162.6亿元,创下中国基金史上一只基金一天认购金额突破千亿元的最高纪录。
QDII基金“出海”后快速建仓,却遭遇美国次贷危机,净值腰斩,至今仅华夏全球精选(000041)一只基金回到1元面值以上。QDII“出海”受阻,暴露了公募基金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投资顾问作用有限等短板,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