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原本在减持新政影响下“入冬”的大宗交易,近期却悄然回暖了,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的参与,更让大宗交易市场充满想象空间。
自5月27日减持新规发布,实施至今已有半年。最出人意料的两点变化是:大宗交易市场一度遇冷后正逐步回暖,月成交额大幅回升至年初水平;大宗减持的价值洼地正在被金融机构发掘,券商和公募基金等纷纷介入,发行产品抢滩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目前公募基金和券商参与大宗交易常用的交易策略,存在三种产品形态:分别是混合策略、精选策略和指数策略(量化)。
另外一大重要变化是,新规限制下,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额大幅下降,日均减持额从新规前的8.2亿降至5亿,降幅达四成。
大宗交易市场大幅回暖
自减持新规出台后,大宗市场一度遇冷,但近期正在逐步回暖。
数据显示,减持新规前,大宗交易的月成交额大概在500亿左右,新规后大宗交易月成交额大降40%,6月、7月、8月三个月的成交额分别为331亿、306亿、256亿。
9月份后,大宗交易市场明显回暖。9月,大宗交易成交额回到了528亿,10月份因为国庆长假的因素,成交额降为263亿;11月份,再度强势回升,截至28日,成交额达到451亿
在北信瑞丰基金专户投资部总监何龙看来,减持新规后,大宗交易市场的内部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大股东减持明显减少。具体表现为6-8月断崖式下降,9-11月有所恢复,但整体呈现缩量状态难增长。
二是,特定股东(包括大小非、定增减持等)在二级市场全盘抛售减持受阻,部分转道大宗交易,成为大宗交易增量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大宗市场由传统的快进快出、短小迅速的“交易型大宗”,转变为价值化、精细化的“投资型大宗”。经过大宗交易市场重新定价后,与一年期定增相比,大宗交易的投资限售期减半到6个月,投资折扣平均在6.21%附近,较多项目依旧可达9折,投资价值明显,机构接盘限售股后长期价值投资意愿增强。
此外,何龙还预期大宗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和成交额未来会有进一步提升。
过去,大宗交易是大额减持重要手段,并且资金往来在一周内就能完成,但由于新规之后有锁定期,这也倒逼大宗交易的接盘方要挑选标的,尽量避免股价下跌造成的损失。
新规之下,原来一些大宗交易的参与者选择离开,但却给券商、基金等这些拥有大资金和选股定价能力的机构更大的机会和空间,这也是大宗交易市场回暖的一大原因。
券商基金介入大宗,产品形态呈现三类
受新规限制,参与过去传统大宗交易的投机资金部分离场,但大宗限售股的价值洼地正在被金融机构发掘。
一个现象是,目前券商与公募基金看到了这样的商机,双方在大宗交易方面成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券商投行有上市公司项目,并且自营资金也可以介入,而基金则可以将资金需求转化成产品。
财通基金颜平接受券商中国采访表示:“这块市场空间比较大,目前仍是一块投资洼地,由于还没有太多资金关注,所以在成交价格上有较大的折价空间,或将得到较好的收益。”
记者获悉,以财通基金为例,527新规后其参与的大宗项目平均折扣90.93%,截至10月末,所投项目的加权平均浮盈超过20%。
财通基金投资经理颜平近日在“财富赢+”论坛上表示,现在大宗交易策略的参与者需要以下三种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