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眼花缭乱的监管让债务“雷声”滚滚 谁来为其买单?有一句话叫天道轮回,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政策频频出台,国家逐步收紧金融领域各项政策,严控杠杆。但这无法根本解决中国经济债务的问题,事实上各种债雷已经在爆发。未来,国民财富将面临怎样的宿命,我们又该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中国经济的债务问题,如果没记错,应该从没像今年一样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我们一边听着央媒说我们国家的各种债务风险可控,我们又一边看到各种债雷爆发,老百姓买的理财产品也跟着雷了。
我想,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我们的债务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但我们都知道,不会像新闻那样说的云淡风轻,都是“可控”。
最近财政部扔了一句狠话:要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这意思其实是说,老子日子也不好过,别指望了。问题是儿子们也是饥肠辘辘,没钱也不行,那他们会怎么做呢?
那些眼花缭乱的监管
金融这东西,看似高大上,在我看来其实就三个字:投融资。所以,你们也别真的把金融想得有多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干着资金掮客的事情。
那钱哪里来呢?其实本质到底就只有三个源头:央行、老百姓和有点钱的企业,主要是央妈和老百姓为主。
这些钱到哪里去呢?谁想借钱谁拿走,理论上利息给够都可以,这年头哪怕一个屌丝只要愿意背负高利率,资质多坑爹也能借到钱,现金贷就是一个典型。
那些高大上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借钱就更容易了,利率还便宜。
如果是商业银行从央妈手里拿钱,央妈撒钱的手段是很多的,什么MLF、SLF之类的,要么直接降准和国债逆回购之类的。
当然了,商业银行之间还有同业拆借。
如果是企业需要借钱,他们会通过发行债券、信托等方式筹钱,要么通过股市或者基金融资,有的还会通过多层包装变成银行理财产品,向老百姓融资。
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起来之后,民间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了,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非常多,背后借钱的主各种各样,借钱的名义也很多,所以我们叫“资产端”多种多样。
既然金融里面的套路那么多,所以就不是一种监管政策可以覆盖了,而是名目繁多的监管政策才可以覆盖。
而且还不一定能覆盖,因为中国人聪明都用在如何钻政策的空子上。
我们今年以来,经常听到“金融去杠杆”,指的就是降低各类经济主体负债的比例,让他们少借点钱。
所以“一行三会”经常出台各类政策,干的就是减少资金总量在金融的流动,要么就是规范各类资金的用途等。
比如最近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不得利用信托通道规避监管,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
还有公募基金新规、货币基金新规、A股减持新规、互金整改、险资用途规范以及银行业同业存单监管等各种政策都都出来了。
为了加强监管,还搞了一个金融稳定委员会,简称“金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