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投资人的宿命
债务违约的频率不可谓不高了,而且我相信未来会更多,一切才刚刚开始。
其实这背后也是实体经济萧条的真实写照,说白了就是房地产掏空了工业实体。
房地产就像一个吸血鬼一样到处吸引资金,资金的投资去向大量跑到房地产行业,结果房地产自己成为泡沫而百业凋敝。
实业的利润空间整体在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上市公司。
前几年就有新闻报道称,很多A股上市公司的年利润在深圳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
正因为做实业的都觉得没钱赚,那怎么办呢,上市公司把钱也拿去理财,而不是扩大主营业务的规模,谁轻易扩谁脑子进水。
我看到一组数据很有意思,今年以来共有1088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相比去年同期的778家同比增长40%;理财规模达1.06万亿元。
相比去年同期的7182.97亿元同比增长47%;累计认购金额百亿以上的公司达7家,去年仅为4家。
不单单是上市公司,之前银行也是这样,把钱拿出去投资。这些钱其实流向到哪里,我们很难说清楚,但通过资金嵌套,进入房地产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有的上市公司觉得实业不好做干脆投资理财产品,有的公司则是直截了当投资房地产。
贝因美就是一个例子,要不是最近这家企业为了在年底把财务报表做得好看点,我们还真不知道这家企业会觉得卖奶粉不如买房子好。
现在距离2017年结束只有5天的时间,部分上市公司保业绩的战斗也进入倒计时。在决定出售7套房产后,最近贝因美再次“甩卖”位于杭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产救急。
贝因美如此高频率的处置公司非核心资产,我们不得不想到他们糟糕的主营业务的业绩。这家国内的“奶粉老大”近年来持续亏损。
2016年,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27.64亿元,同比下降39.02%,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53.24%。
事实上,没有谁在这个年头真的是轻松的,2018年的春节,对很多人来讲,不会好过。
过去十几年国内的企业轻松赚钱容易,那是因为刚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打开了国外市场,当时恰逢欧美国家的企业急需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我们才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但是这些年过去,我们的产业结构实在太粗放,当年我当经济记者时在珠三角跑企业就很清楚,所谓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怎么调,民企低端产能为主,国企却效率低下负债累累。
但央妈任性啊,不断放水,结果钱是到了僵尸一样的很多国企,要么就到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结果怎样,结果就是我现在看到的债雷滚滚,到处是违约事件。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所以,事实上,现在投资人即便手上有钱,真的也没有多少优质资产可以投资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市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