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顺周期”调节是“事后诸葛亮”。
2008年我国经济高涨时期大规模发债、“加杠杆”,而我国2014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后,2015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而“去杠杆”,有观点认为出现所谓的“顺周期”调节问题。这种观点,无论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还是全球宏观调控分析,都站不住脚。
第一,2008年前后所谓的“高增长”是宏观调控之下经济运行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当时的“强刺激”,是不可能有“高增长”的。第二,即使有“强刺激”,2008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仍然趋势走低,这恰恰说明当时“强刺激”的正确性。否则,经济“断崖式”下滑会更不堪设想。第三,2008年之后,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心逐渐实现了从“重规模”向“重效益”的转变。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我国“顺周期”宏观调控是不成立的。2008年“加杠杆”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过渡,2015年之后的“去杠杆”是为了经济提质增效。简而言之,说我国宏观调控“顺周期”调节是“事后诸葛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每一步都踩到了舞点上”
如果将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放宽、拓展到国际视野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宏观调控事实上是“逆周期调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欧洲和日本实行“负利率”政策,都是旨在“加杠杆”刺激经济。我国身处国际经济当中,必然要“随之起舞”。2015年之后,国际经济逐步复苏。201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表示“全球经济的春天来了”。在此背景下,以美联储“缩表”为代表,全球各国宏观调控进入“去杠杆”阶段。因此,站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也不能得出我国宏观调控“顺周期”调节的结论。或者说,如果说我国宏观调控是“顺周期”,那么全球宏观调控就都错了,大家都是“顺周期”了。
宏观调控总体扩张,但不能“过热翻船”
从政府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倾向于不管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萧条时期都执行宽松政策,而中央政府政策“逆周期”特征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在宏观调控问题上,经济萧条时期执行扩张性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合拍”的;但是在经济过热时期执行紧缩政策的时候,地方政府总喜欢“打埋伏”,从而使得我国宏观调控总体上具有“扩张性”特征。但是,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总体上还是“要把蛋糕做大”。
这就意味着,在经济过热时期,需要中央政府拥有更加清醒的头脑,以确保经济不至于“过热翻船”。
从常态来讲,中央“去杠杆”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抓发展”总没有问题。殊不知,债务规模扩张过快过猛、寅吃卯粮,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面临风险。因此,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扩张常态”相比,中央政府的“紧缩常态”可能更为必要。(原标题:白彦锋:我国宏观调控是“顺周期”调节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