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8.5%,出口值增长14.4%,进口值增长24%;7月单月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12.7%、11.2%、14.7%,较上半年总体下滑6.9、3.8、11个百分点。可以说,下半年中国货物贸易仍保持良好增势,进出口继续呈现两位数增长;但仅就单月看,进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且进口增速下滑较快。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普遍较上半年有所下跌是7月进口增速回落较快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原油进口价格较上半年下跌11.9%,铁矿砂下跌25.7%,大豆下跌5.8%,煤下跌3.9%,铜矿砂下跌6.4%,成品油下跌4.2%,初级形状的塑料下跌0.3%。初步测算,上述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下跌直接拉低了7月进口值增速3个百分点。
而就在7月,中国对外贸易领域还有一件重大事件值得关注,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有关事项。事实上,早在2013年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首次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目标,并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再度陷入萎靡、部分地区政治局势动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领域风险依然存在,加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骤降等不利因素,致使最直接体现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外贸进出口在2014到2016年也遭遇颓势,特别是在2015和2016年更是连续两年出现外贸进出口双双下降的走势,这是中国自入世以来,除全球金融危机的2009年外,第二次出现进出口双双下降的情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虽有一定进展但远未完成。但尽管国际经济政治环境错综复杂,中国仍紧紧抓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全球创造经济发展机会,更为自己赢得了继续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历史契机。
如今,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大经济体经济协同治理难度加大,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部分地区地缘政治关系恶化,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明显,多边经贸往来受到抑制。而中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近20年的参与经贸全球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贸易大国和最大出口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收外资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向中国抛来橄榄枝,寻求在各领域开展合作。
特别是这一两年,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逐渐提升、声音备受关注,无论是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2016年杭州G20峰会达成的《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或是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贡献的中国方案,都体现了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意愿和决心,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但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必须提升自身融入全球经济的水平,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垂范于人。因此,再次强调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职责所在。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复苏仍不确定,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出现分化,国际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全球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走出困境。而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了经济外贸平稳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全球贸易投资的稳定增长。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在外贸领域的传统竞争优势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成更替,外贸外资体制和营商环境仍有待完善。如1~7月纺织品和服装等低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增长9%和7.1%,高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3.2%,均低于总体出口增速;今年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总规模微弱下滑0.1%,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下降43%。此外,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在19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第78位。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针对中美贸易顺差和知识产权等贸易情况对中国发起“301调查”,而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也特别强调了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贸易平衡。所以说,再度强调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未雨绸缪也是迫在眉睫。中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骄人成绩,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重要转折点和历史机遇期。因此,中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关键窗口期,以全方位、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上新台阶。(原标题:辉亚:中国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