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现代事物,其实都早已在历史上出现,只是尚未普及,比如快递。
8世纪中叶的杨贵妃想吃家乡的荔枝,朝廷就从她的家乡涪陵(现代出榨菜的地方)到长安新建了一条运输专线,只需5天时间就能把特殊保存的荔枝送到华清池。(虽然唐诗里多传荔枝是从更遥远的岭南送来,但现代历史学家多倾向于认为来源是今天的重庆涪陵。)
现代人也许不明白这有什么了不起。那个时候从涪陵到长安需要跨越近2000里的路途,一般认为普通旅行需要至少25日才能到。
唐朝的驿递系统采取的是马匹接力的办法,用沿途换马来追求高速,最高等级的军情传递,要求“一日十驿”,每个驿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0里,一天之内经过10个驿站就是300里。虽然在极端情况下有时信息传递会更快,但一日300里已经是普通人眼里的极限了。
而唐明皇却为了满足杨贵妃小小的口舌之欲,建立了一个常年运营,甚至比最高等级的军情传递更快,耗资更高过数倍的运输系统。一日400里,这个速度背后是数千人的辛勤汗水和巨大的国力消耗。
到了元代,为了统治前所未有广大的领土,朝廷建立了比唐朝更宏大的公文运输系统。
他们参考宋代的经验,在传统的驿站以外,建立了比驿站数量多出近10倍的“急递铺”系统,急递铺不再承担驿站所负担的官方招待所功能,专心从事官文快递的工作。规模也比古代驿站要小得多(一般只有5名工作人员),而且急递铺不使用马匹,而是使用成本更低的方式——人力运输。
运作方式如下:
在驿站之间或者驿站不抵的小路上,每隔10里左右,就有一个“急递铺”,铺中的“铺兵”有五人,配有十二时日冕一座,簿历两本,24小时不灭的灯烛。
中夜时分,县东二十里处的团港铺中,几名铺兵们正坐在铺里等待,忽听到远方传来急促的铃声,铺兵们忙几步抢出铺来,向铃声处张望。
只见一名和他们打扮相同的人正疾步赶来,正是十里外常丰铺的王二。
铺兵们忙迎上去,气喘吁吁的王二说一声“紧要公文”,就将随身携带的一个绢布包裹递过来。
铺兵们忙查验包裹上的印信,查验无误后,在来人的回历上登记交接时间、姓名,然后团港铺中最年轻的张大富带上包裹,跑步向下一个急递铺赶去:
他身上的装备有:夹板一副、绢布一幅(保护公文);铃铛一副(提醒前方做好准备);樱枪一把(防备野兽);回历一本。
张大富的目标是龙华铺,距离也是10里左右。要求是在三刻内到达,即45分钟内跑完5000米,虽然古代的道路条件不好,不免要上山下坡,跑起来比较吃力,但一般身体强壮的年轻人问题是不大的。
一昼夜分100刻,所以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还有32位和张大富一样的铺兵会朝着张大富方向的延长线接着跑下去。24小时以后,他们传递的官文包裹会被传到距离张大富出发的团港铺至少330里以外。
于是,元朝33个人的接力长跑,成绩居然超过了唐朝的10匹马。而成本要比饲养马匹节约很多。信息传递速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像人体的神经反应,反应速度越快,人就越敏捷,所以元朝以后,朝廷对国家的管控程度,实际比唐朝更细化,反应也越敏捷。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的导火索,在于崇祯皇帝的一项改革,裁撤了全国3/5的驿站系统以节约开支,最后导致一名叫李自成的驿卒失业。
而崇祯皇帝之所以这么做,背景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的驿站的通信功能已被急递铺取代,驿站本身已经沦为浪费巨大,纯粹为官僚们提供旅途享受的免费旅馆。
急递铺这种代替了古代驿站的文件快递系统,一直从元朝延续到后来的明清,直到今日的很多地名里都还保有着这种痕迹,如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十里铺。还有,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的十里铺、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的十里铺乡、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十里铺乡、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十里铺、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的十里铺和二十里铺,等等。(原标题:蔡非:古代的特快专递是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