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律师指出,培训机构借势高考状元营销涉嫌违反《广告法》。有些教育机构为了吸引用户还会造假,比如把不是本机构学员的状元说成是学员等。
炒作高考状元的现象早已有之。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有识的教育界人士反复提醒,但是这股风气一直刹不住。现在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做大,又出现直播课这样的新花样。
炒作高考状元,有悖教育公平的理念。当高考状元沦为商业化教育机构的广告招牌,就更加变味了。
不管教育机构使用什么名目,它们付给状元的钱本质就是代言费,目的就是向受众学生传达一个信息:高考状元的选择,你值得拥有。正如人们时常好奇某某明星是否吃他代言的方便面,我们也要问高考状元真的是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别说某些状元不是相关机构的学员,即便是,又怎能断定这些机构的作用超过了学校和老师?
这还不同于明星吃不吃方便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表演,学生和家长可能真的会以为高考状元“选择”的机构有什么诀窍秘方。这应该也是相关机构给高考状元付费时想要达成的效果。若培训机构心理攻势成功,教育就会更加异化成拼钱的游戏。而当前社会上本就存在教育焦虑和“起跑线”恐慌,培训机构炒作高考状元只会雪上加霜。
有媒体曾对2015年各省的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发现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也就是说高考状元与“起跑线”关系不大。这组数据是有助于缓解“起跑线”恐慌的。如果有人试图制造高考状元只能重金培养的印象,只能说误导公众、别有用心。高考状元不应该成为培训机构通过刺激教育焦虑情绪来渔利的工具。
众所周知,市场上的民办培训机构让许多家长和孩子疲于奔命。有些家长确实是为了让孩子学到东西,但也有不少家长是从众心理作祟,不报班便内心不安。在当下教育神经如此敏感脆弱的时刻,再加上高考状元这味“料”,岂不是要压垮这些家长?(原标题:培训机构炒作高考状元:别拿社会的教育焦虑当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