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在某些应用领域,已经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打破垄断,但产业链核心元器件、整体技术水平,依然存在客观差距。
综合来看,国产硬件的参数,比如可扩展模块、通讯协议、程序容量等,与国际主流品牌的差异并不大。但在可靠性、实用性、控制精度和处理速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这些指标性能提升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水平,依赖的是深度工艺积累。
以发那科为例,从数控系统起家,然后进入伺服电机领域,最后才聚焦工业机器人。从1956年富士道的计算机控制部门,到1974年生产首台工业机器人,整整积累了18年!
这就是国产元器件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不是咱们造不出来性能好的机器,只是我们的经验尚浅,而用落后的工艺水平去造,成本高得离谱,产能也非常有限。
在机床行业的读者,对这一点想必感触颇深。
国内市场,市占率前四位则分别为埃斯顿(8%)、汇川技术(6%)、众为兴(6%)和台达(6%)。
其中,只有埃斯顿的发展路径,与发那科类似。
埃斯顿公司,也是在伺服电机以及数控系统等领域,积累了多年技术经验,给工业机器人打下良好基础。
从发展历程看,自1993年成立,整整花了20年才突破伺服系统、数控系统等核心件技术,到2013年才最终推出工业机器人。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修炼内功,一家好公司更是如此。
看四大家族的毛利率,库卡只有20%-25%,ABB和安川稳定在30%左右,只有发那科在35%以上。
究其缘由,一方面自然是核心零部件布局是否全面,另一方面则是对研发的投入,机器人毕竟是靠技术来驱动的。
发那科的研发投入占比为10.1%,而库卡和ABB、安川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5.03%、4.28%、4.62%,自然竞争不过前者。
回到国内厂商,在核心零部件上,布局最全面的是埃夫特、汇川技术、埃斯顿;研发投入方面,则是汇川技术和埃斯顿显著领先其他同行。
从这两点来看,在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最具备技术实力的就是这两家。
其中,汇川的营收结构比较复杂,主要向各行业提供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工业机器人的营收为2.664亿元,仅占总营收的2.56%。
埃斯顿走的则是发那科路子,不断往工业机器人聚焦,且越来越集中。
总结来看,不论是国内龙头埃斯顿,还是全球龙头发那科,在真正进入工业机器人绫御前,都有着近20年的技术积累,才带来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掌控力。
与同行们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这些都是大量研发投入带来的。
所以,想成为真正的机器人公司,门槛可真不低。
此外,和手机、汽车不一样,看看说明书谁都会用。工业机器人如果缺少系统集成过程,几乎完全用不起。所以在工业机器人行业,不仅要聚焦在如何制造,更要专注如何方便高效使用这些机器人。
所以,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除了零部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系统集成。
这一块也是最有想象力的。
工业机器人,早期主要服务于汽车工业。
不过近些年,随着“智能制造”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工业机器人开始渗透进食品制造、化工、金属加工等各行各业,成为智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设备之一。
不过截止到今年,中国5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仍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其中大半为焊接机器人;在发达国家,汽车工业机器人也占机器人总保有量的53%以上。
未来,工业机器人或许能跳出“工业”的范畴,得到进一步利用,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03
展望未来,对机器人的需求是多面的。在制造工业由于多数工业产品的商品寿命逐渐缩短,品种需求加多,这就促使产品的生产就要从传统的单一品种成批大量生产逐步向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过渡。
这是一个“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时代。
若抛开人力成本因素,让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才有更多人才进入新行业,个人的生产价值才会提高,最终才能推动科技进步。
此时此刻,产业链里的每一家公司,或是还蜷缩在某个角落里的小团队乃至个人,都可能是未来的主角。
全文完,感谢阅读。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