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的大宗商品投资领域,包括素有“交易之王”之称的高盛在内的多家大型投行兵败如山倒,纷纷在该板块中“折戟”。
数据显示,上半年,华尔街12家顶级投行大宗商品交易收入仅为12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大幅下挫41%。该收入额仅为2011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是2006年以来12家投行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最低半年收入。
分析人士表示,大宗商品交易监管趋严、市场参与者减少以及商品波动率下降是今年上半年投行大宗商品业务“败北”的主因。
多家投行“败北”大宗商品业务
上半年的大宗商品交易中,素有“交易之王”之称的高盛“翻船”。
据《华尔街 日报》报道,今年春季,高盛因为押错了天然气价格变动方向而巨亏逾1亿美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高盛二季度业绩创十年最差的疑惑。高盛公布的财报显示,二季度固收业务(FICC)营收遭到重挫,同比大跌40%。
不仅是高盛,包括美银美林、巴克莱、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在内的全球12家大型投行在大宗商品交易收入方面也出现“败北”,或许能给高盛带来些许“安慰”。
行业分析公司Coalition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尔街12家顶级投行大宗商品交易收入仅为12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大幅下挫41%。该收入额仅为2011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是2006年以来12家投行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最低半年收入。
在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院长叶燕武看来,上半年,华尔街多家投行大宗商品收入“败北”主要归咎于三方面:大宗商品交易监管趋严、市场参与者减少以及商品波动率下降。
柱状图为近十年来国际部分大宗商品年度波动率表现
折线图为近十年来全球GDP实际增速(%)(右)
从宏观角度来看,华泰期货研究院宏观策略研究员宋晨阳表示,
今年上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不平衡,如美国强劲复苏,欧洲、日本反复,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以及美元指数震荡下跌,CRB指数步入宽幅震荡阶段,这或是投行在投资大宗商品时收入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
2015年以来CRB指数周度表现
若从对比2017年上半年华尔街投行商品交易收入和商品价格表现来看,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大多数投行在二季度遭遇损失,主要是因二季度包括有色、化工和黑色等大宗商品出现明显的下跌,海外投行对商品价格走势过度乐观。
全球大宗商品步入去金融化浪潮
实际上,在曾经共同经历过大宗商品黄金十年之后,不少投行因大宗商品业务低迷,于2014年开始逐步撤离该板块。
“2013年,中国经济调结构,资源消耗性发展模式被放弃,美联储也进入退出量化宽松的讨论期,全球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华尔街投行纷纷撤离大宗商品,全球大宗商品去金融化浪潮正式开始。”叶燕武表示。
目前来看,仍坚守在大宗商品现货业务的大投行只有高盛。在华尔街的投行中,其在大宗商品投资领域的收益多年来已成为“鹤立鸡群”,2009年一度达到34亿美元。然而,今年高盛在原油和天然气交易中铩羽而归,大幅拖累其大宗商品板块收益。
叶燕武表示,从美国监管层来看,不愿意看到投行继续介入大宗现货,操纵现货价格,华尔街投行接下来的大宗业务将更多集中在衍生品交易上。
尚难言大宗商品交易将转向悲观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大宗商品交易将转向悲观?
从大宗商品需求来看,经过近十年的全球经济休整,目前美国经济的走强迹象及新兴经济体的企稳迹象,都使得大宗商品市场的未来不再那么悲观。
叶燕武表示,从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角度来看,目前国内期货成交量全球领先,且现货业务也在跟进。但从客观来看,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贸易大国,但还不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大国,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伴随国际大投行的退出,中国的银行和经纪商也在抓紧进入这个领域,构建投行业务结构成为不少券商当下的主要任务。
宋晨阳认为,目前,国际贸易愈加活跃,全球贸易总量还在稳步回升中。中国在原油、铁矿石、部分农牧产品以及化工原材料等方面,都是世界最主要的需求国,而且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同时,“一带一路”涉及超30亿人口的大市场,对中国的贸易需求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由此,大宗商品的真正牛市正在酝酿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转好,大宗商品市场依然是一个非常安全和具有极大投资潜力的市场。
程小勇则认为,大宗商品交易暴利的时代原本就伴随2011年中国经济转型而结束,2016年商品暴涨有触发投行的冒险行为,但从长期来看,目前尚找不到接棒中国的大宗商品新的消费增长极,因此未来商品反弹可能是1-2年的周期,并不会再现2003-2007年的超长时间牛市。因此,未来商品阶段性上涨机会(或者悲观修复式反弹)存在,但长期牛市却难以期待。投资策略上应以对冲和套利为主,押注长期上涨的安全边际并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