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汽车分时租赁是一个千亿美金市场,切入10公里以上的出行服务真空,场景是对传统私家车的替代。业务特点重资产、重运营,从零到一难。但随着政策积极推动、车辆成本下降、续驶里程变长、充电桩逐步覆盖,分时租车企业已经实现区域市场单车盈亏平衡,市场临近奇点。
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关键成功因素是运营能力,创业公司存在一定生存空间,但最终是巨头必争之地。油车电车各有优劣,一二三四线城市均有机会。
一、How big?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到底能有多大?是主流市场还是补充市场?用车场景是什么?
1、中国人的机动车出行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车辆供给严重不足。 根据罗兰贝格咨询公司2015年调研显示,中国居民的日均机动车出行的次数要远远小于发达国家,极大的限制着人民就业生活消费的进一步提升。以上海为例,上海如果要达到香港目前的机动化出行水平,现有运力需要再提高约70%。再以北京为例,刨除步行、单车、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北京每天小客车的出行需求2420万人次,其中有1500万人次是私家车,出租车+黑车400万次,剩下约500万次因为没有私家车或者打不到车被迫坐地铁和公交。究其原因,中国当前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为1/10,而同比美国达到8/10,私家车的供给差距太大。同样运营车辆的供给也是杯水车薪:北京市出租司机+快车司机+专车司机月活数量30万,日活15-20万,日订单量在100-200万之间,只占到总体出行出行需求2420万人次的5-10%。
2、拥堵导致限购,出行供给无法粗放式增长 。中国过去10年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有钱了就开始买车。但由于道路建设跟不上车辆增长速度,造成一二线城市严重堵车。中国有34个城市通勤需要花费畅通情况下1.8倍以上的时间,平均每人每年花费在堵车上的时间高达95个小时,拥堵的趋势不断加剧。当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8个城市已经买车限号,北京每年新增的车牌数量小于10万且控制越来越严,私家车的供给无法实现粗放式增长。再看运营车辆,北京市出租车数量常年停留在6.7万没有增长,而滴滴出行在过去的5年中利用移动互联网C2C的模式将原有私家车变成了运营车辆,帮政府解决了头疼的问题。但由于经济模型和网约车新政的原因,滴滴快车的出行供给也已经达到了天花板。总结一句:粗放式增长已成过去,未来要靠供给侧改革。
3、滴滴只解决0-10公里出行,10-100公里是出行服务真空市场。 庖丁解牛,我们把出行服务按照距离长短分开看,根据高德大数据的显示,北京上海两个城市0-10公里的出行需求占总盘子的55%,10公里以上的需求占45%。再看供给,共享单车解决的是0-3公里的公共交通接驳需求,滴滴+出租车解决的是0-10公里的短途直达出行需求,神州租车解决的是100公里以上中长距离用车需求,而占据45%比例的10-100公里出行需求完全没有一个对应的供给。
举个例子,北京市民王先生家住北京五彩城橡树湾,在国贸上班,两地距离约25公里。在不开车的情况下,下班回家通常两种选择:1)公共交通:花7块钱坐1个小时14分钟地铁公交,中途换乘两次,前后步行15分钟1000米(共享单车仅仅解决这部分需求就造就了100亿美金市值)。2)打车:花70块钱打车50分钟直接到家,通常下班时间打车应答率在60%,并且有可能让你加价到90元。这就是一线城市的生存现状,要么价格太高,要么极为不便利。是否存在一种兼顾价格和便利性的出行方式呢?答案是分时租车,在这个场景里面,30元钱直接开回家。
4、分时租车恰好能在价格和便利性上最完美的匹配1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 分时租车与出租快车相比在成本端具备极大优势,去掉了司机成本而增加了停车位和调度人员的成本,而司机成本往往能占到整个运营成本的2/3(一线城市司机一个月工资8000元左右,通常2个出租司机运营一台出租车。而分时租车最贵的停车位约1500元/月,一个分时租赁调度员可以管理10辆车)。所以最后核算下来,滴滴快车的价格会是分时租车的1.65倍,且里程越长价格差异越明显。分时租车在公共交通和滴滴快车中间切出了一块市场。
下图展示了某家分时租赁公司运营的实际里程分布,从结果上看订单里程分布相当均匀,0-10公里占到17%,10公里到60共里占67%,60公里以上占15%,这恰恰验证了分时租赁满足10公里以上出行需求的假设。而前面我门提到10公里以上出行量占据45%,这确实是一个主流市场。
5、分时租车的使用场景与传统私家车使用场景高度稳合,是主流出行市场。 分时租车当前主流用户35岁以下,其中1/5已经拥有车辆,3/5有购车意愿,1/5不打算买车;分时租车的九大业务场景:出门办事、朋友聚会、近郊游玩、家人吃饭、上下班、商场购物、公司业务往来、练车、拜访客户。分时租车部分订单直达目的地,部分订单是多点出行,中途停留1-2次,车里有1-2个人。可以看出分时租赁的使用场景与私家车极为类似,那些有驾照而没车开的人就把分时租车直接当做私家车使用了。相信随着网点密度和车辆供给越来越充足,分时租车和私家车在出行属性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且比私家车更便宜更方便。从一些优秀分时租赁企业实际经验来看,车辆的单日使用时长、重复使用率都惊人的高,往往出现一车难求的状况。这有可能是因为目前车辆数较少,但同时也验证了需求之旺盛。
6、分时租车是千亿美金市场,用户+时长+数据+自动驾驶->想象空间太广阔。 简单粗暴估算,滴滴出行日订单量2000万,客单价在20元,估值500亿美金。按照罗兰贝格估算,2025年有600万辆分时租赁汽车,每辆车每天3-4单,日订单量约2000万单,客单价在40元,那就已经是个千亿美金市场了。再者保守假设分时租车每天每车使用5个小时,行驶50公里,意味每年110亿小时和用户在一个封闭空间相处,跑出1095亿公里的行驶大数据。因为分时租赁公司拥有对车辆的所有和控制权,也是自动驾驶最完美的应用场景和试验田,你能想出的所有商业模式似乎都有可能。不能再继续想下去了,因为总会把自己吓到。
结论: 汽车分时租赁是一个千亿美金市场,满足人们10-100公里的通用出行需求,场景是替代私家车。
顺便回答一个常被问到的问题: 汽车为啥美国ZipCar没起来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为啥共享单车在美国没起来呢?究其根本,美国出行市场的供需矛盾不像中国这么激化,且供给增长方式多元化:1)美国人均私家车的供给量是中国的6-7倍,美国租车市场渗透率是中国的10倍;2)美国公共交通更加发达和便利,纽约每100万人对应的45公里轨道,北京23公里,上海20公里;美国每100公里公共交通对应59个站点,北京20个,上海15个;3)美国人买车比中国便宜很多且不受限制。出行服务的本质是在需求和供给里面权衡四个关键指标:距离、时间、价格、便利性。是否会出现新的出行方式,既要考量现有的供求关系的合理性,也要考虑新生模式创造的效率空间是否足够大,足够有杀伤力。所以在美国Zipcar跟传统的私家车和租车相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且替代方案很多,而实际上Zipcar的一个重要场景是针对没有车开校园学生,跟中国分时租赁的主流出行场景完全不同。所以在出行领域,不适合把两个国家看似类似的场景直接拿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