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Why now?为啥分时租赁过去几年没做起来?现在发生了啥变化?
从2014就开始有人在做分时租赁,但直至今天行业也一直不瘟不火。最早进来的是政府和整车厂,诉求是公交改革和新能源汽车销售,更有甚者存在骗补嫌疑。可想而知让一个国有体质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机构去做一件靠运营取胜的事情,从逻辑上讲就很难做成。后来又有一批创业公司进场,但貌似规模都停留在几百台车难以盈利。再往后发展行业开始有一些整合,上汽evcard合并后扩张规模,首汽大力发展Gofun,直到2017年陆续有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并声称已经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这个市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业务特点两重三难,难以盈亏平衡成为行业瓶颈。 2015年我在百度战略部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分时租赁市场,当时觉得在滴滴已经垄断出行用户端的情况下,分时租车是唯一可能突破的出行机会,但看完一圈之后结论极为负面,无法单车盈利成为行业瓶颈。朱啸虎同志说重资产适合做C2C(滴滴),轻资产适合做B2C(OFO),这两种模式都能让业务保持快速的增长,垄断市场。而汽车分时租车恰恰是重资产+B2C+重运营。汽车的成本是单车的200倍,铺3万辆OFO的钱只够铺300辆汽车,另外除了简单的铺车还要考虑停车位、充电桩、车辆调度、充电、维修等一系列运营问题。反映在具体的商业模型上,在成本端:一辆车的成本在8-12万左右(汽油车五年折旧,电动车三年以下),一二线城市停车位成本在600-1200之间(平均每辆车对应1-1.5个停车位),一个月工资5000元的员工调度3-5辆车,核算下来平均每天单车成本约在180-230元左右。在收入端:平均每天单车行驶1-2.5单,30-60公里,收入60-90元 。上面的数据是2015-2016年的行业中位数,可以看出在那个时间点,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无法实现单车盈亏平衡,商业模型不成立,自然无法规模化扩张了。总结一句话,两重三难: 重资产、重运营、从0到1难、 单车盈利难、规模化扩张难。
2、成本下降1/4,收入端跑出效率,盈亏平衡已被验证。 2017年前后陆续有分时租赁企业爆出已经在部分城市实现盈亏平衡,行业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 。
在成本端:
1) 车价下降 :大量车企开始生产4-6万的新能源车型,这使得单车日均成本从原来的90元+降低到45元左右
2) 充电桩降低调度成本 :国家大力推动充电桩建设目标2020年实现480万根充电桩,且很多充电桩企业愿意围绕分时租赁停车位建桩,因为可以保证使用率,这也使得分时租赁企业不需要调度人员把车辆调到其他地方充电,原来35元/每日的调度成本降到了15元左右。
3) 国家补贴停车位 :陆续有地方政府为新能源分时租赁提供低价或者免费的停车位,原来35元/每车日的停车位成本也在下降。
在收入端:
1) 续驶里程提升单车使用时长 :中低价位的电动车续驶里程从原先的100公里出头慢慢提升到200-300公里,这使得每辆车每天的时长逐步提升
2) 运营效率越来越高 :有分时租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摸到了门道,将原来每天1-2单提升到3-4单,30-60公里提升到100公里以上,收入提升到150元以上。
3) 探索其他变现模式 :另外也有企业开始尝试车身广告的变现方法,类似分众传媒,这也能带来每天10-20元/单车收入。
上面阐述的是一个行业整体变化趋势,当然不同团队 不同城市不同车型的经济模式会有极大差异,有人能把单车日成本降到100以下,也有人可以把单车收入跑到250以上,具体case具体分析。
3、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将长期利好分时租赁业务。 请大家不要纠结上面的数据细节,重要的是看清未来趋势和趋势后面的根本原因:
1) 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是不可逆的趋势 ,车一定会更便宜,续驶里程一定会更长。
2) 政府政策将长期稳定的利好分时租车 : 今年8月8日,交通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鼓励支持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中国从过去30年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的今天,电动车和共享出行是改变能源、交通、环境三大产业的必由之路。利好政策背后的逻辑理性而坚固,所以未来十年政府在这两个领域的资金、资源、政策的投入会持续稳定的增强,新能源车+停车位+充电桩+运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出台可能性极大 。
3) 用户意识的崛起降低市场教育和营销成本 ,这点不用解释了。如果大家认可上述观点,那就只需要耐心的等待爆发点的来临,还记得我在上一篇讲自动驾驶的文章里面用过这张图么? 分时租车领域的tipping-point就是:在一个市场化的、可复制的场景下实现单车盈利。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企业。
当然我并没有说分时租车会像共享单车一样两年内垄断整个中国市场,毕竟他还存在着各种问题:
1、汽车资产相比单车还是重很多。
2、非常的重运营,人员的配比&管理能力需要跟得上。
3、充电桩的建设任然需要时间的。
4、现在的运营经验大多停留在几百上千辆车,没有上万台车辆的运营经验,模式拓展遇见的问题未可知。但趋势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增长曲线的斜率,而往往越重的东西壁垒也越强,一旦形成难以撼动。
结论: 业务两重三难,盈亏平衡已现,技术政策利好,市场奇点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