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导演丁晟质问光线宣发明细的事情又有了新进展:之前的作壁上观的北京文化,正式下场了!
为了让不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娱乐资本论先简单解释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5月2日,导演丁晟在微博上发文喊话光线,要求光线提供其执导电影《英雄本色2018》3700多万的宣发费用和票补明细。一天之后,光线给出了堪称“最牛乙方”的回应声明。
光线的声明,首先“十分贴心地”表示了“理解导演对于票房不理想的焦虑”,随后宣称,第一,合同是和北京文化签的,成本确认过了。第二,没跟导演签合同,没有义务给你看明细。第三,票房不好“影片的品质是根本”,并斥责了“票房好的都归到影片品质好,票房差的都让宣发背锅”的“行业乱象”。
在事件发酵20多天后,导演丁晟深夜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份以北京文化为名义,加盖公章的文件。公告显示,光线于5月21日提供了涉及1000万票补和2774万宣发费的费用结算表。显然,这个结算表没有让甲方北京文化满意。隔了一天,北京文化的态度和立场变得明确起来,一纸文件,向光线提出了十个问题与要求。
十问“乙方爸爸”光线,3700万宣发费花哪了?
除了甲方直接发声询问,北京文化这份文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光线粗略给出的宣发费用晒出来了。
以往电影的宣发费用基本上秘而不宣,普通老百姓(75.25 -1.18%,诊股)很难知道电影的宣发要花多少钱,钱花在哪了,偶尔我们会听到《复联3》宣发费高达1.5亿美元、《捉妖记2》过亿宣发费用,淘票票总裁李捷甚至曾经在某论坛说,“一亿宣发挺容易花的,两周就花光了。”
但这么多钱,都花在哪些项目了?北京文化的这份文件给我们了一个大概的思路。那么,不如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光线这3700万花在哪里了。
各位苦逼的乙方,也许我们也能跟着光线学做【粗略地】宣发预算表,走上“最牛乙方”的道路。
疑点①(1)
1. 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的舞美设计、搭建、道具、硬体、场地设计共列支的1877916元,请提供相应的明细,具体到舞台板、展架等发布会涉及的所有费用的细节。
解读①(1)
首映式加路演花了将近两百万!这个费用对小成本的电影都够拍摄费用了。
据宣发行业人士透露,首映式所用的费用主要是请明星和场地搭建,便宜点的几万块搞定,贵的几十万,影院一般不收场地费,当然不排除找很贵的场地,请大牌明星站台会出现天价首映礼的情况。
路演的花费也很少,基本上只有主创的机票住宿费用,高校和地方影院往往免费提供场地,只收取票务回报。
那么《英》的首映礼是啥样呢?据河豚君在网上搜到的信息,这部电影的首映礼办了三场,北京青岛和广州,北京的稍微大一点,在万达国际影城,请了一些明星,有吴京、唐季礼、赵天宇、田蒙,时尚集团总裁苏芒,袁弘、张歆艺、李沁、刘天池、高亚麟等,至于这些人是花钱请的还是友情捧场,我不知道,但是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青岛的同样在万达影城,广州在一家W酒店,后两场就只有主创现身,花销应该只有一些机票住宿费和场地搭建费。
路演方面,这部片子安排了深圳、东莞等11城的路演,每场路演安排了一到两个主演见面,而据一位参与该片部分路演的网友爆料,该片的路演影院免费提供场地,承办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安保,光线零开支,光线也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包场送票。
与之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隔一天上映且都是由猫眼负责发行的《神秘巨星》,当时有媒体称其一共花了3000万的宣发预算。效果呢?排片差了接近40%。
而且《神秘巨星》作为和中国搭不上什么交情的印度引进片,路演和发布会竟然请到了邓超、黄渤、陈可辛、刘国梁、唐季礼等大腕,这份费用可是花的明明白白。
所以《英》路演的机票住宿和首映的场地搭建,需要花费近200万吗?
疑点①(2)
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的媒体相关费用共列支的459523元,请提供媒体名单及车马明细。
解读①(2)
这一块总支出超过45万,但网上查了一下,该片首映礼媒体的声量并不大,仅有网易、新浪、人民网(10.79 +0.09%,诊股)等不到十家。
据一家地方媒体和一位网友描述,路演时,光线在车马费上给的相当小气,以往都是300元每人,光线仅给200元每家,给某网媒发布新闻时,还表明没有预算让其免费发放。
十问“乙方爸爸”光线,3700万宣发费花哪了?
十问“乙方爸爸”光线,3700万宣发费花哪了?
那么45万这么节省地花,应该有超过两千家媒体参与了发布会、首映礼和路演,不知道这些稿子都投到哪里了呢?
疑点②
2.新媒体渠道费用共计列支的1531800元,请提供具体渠道投放列表及费用明细。
解读②
新媒体渠道费达153万,同样是超过百万的费用。据了解,新媒体渠道费包括了微博、微信、头条、影评人、各大平台的口碑维护等。
曾经有网友在搜狗上寻找微信上新媒体渠道的痕迹,发现几乎都没啥营销。
十问“乙方爸爸”光线,3700万宣发费花哪了?丨一文学会做预算
但其实搜狗的微信搜索查得不是太全,河豚君从微信自带的搜索以片名搜索,相关的文章还是挺多的,不过很多都是影城自行发布的影讯。至于其他不知名的文章,很难辨别哪些是在这笔新媒体渠道费里的。
作为大IP的翻拍,又有名导名演员加入,这部片子是1月中旬这个普通档期比较引人注目的片子,很多大号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以负面评价居多。而各大平台的口碑维护,很遗憾,我没看到任何维护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