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德国,他曾经发过我一些德国厨房的照片,感觉像个干净整洁的“小工厂”,跟我印象中的厨房的概念,差异甚大。也许是我见识短浅的缘故吧,忍不住感慨一番。
更令人感慨的,是人家的烹饪指南。做多少菜,放多少盐,多少酱油之类的,都以克严格标明,即使不会做饭的,严格按照操作,做出来的味道也不会相差太多。这一点,跟我们的烹饪书籍中有关做饭做菜的指导,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的烹饪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盐少许”、“酱油少许”、“味精适量”之类的表述,对于生手来说,是非常难以把握的。起码要摸索很多天后,才能慢慢理解“少许”是多少、“适量”又是多少,当然,在做不同的菜的时候,“少许”与“适量”又要跟着变化……
表述模糊的结果,必然是成本的上升。首先,你必须花费很多时间成本去理解,去摸索,慢慢地累积经验。其次,你必须付出多次失败的代价,为表述的模糊埋单。
放在制度层面也是。一个刚性的具体化的规则,更容易更遵守,而一个表述模糊的规则,则更容易让人钻空子。
问题在于,模糊的表述为什么能一直延续至今而不衰呢?从烹饪的角度来看,模糊的表述,让厨子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经验丰富且能发挥好的,往往更为优秀,更为出类拔萃,这样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为表率,成为标兵,成为模范。而在标准的统一化的约束之下,人们做出来的菜连味道都区别不大,就很难区分,也很难让某个人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而且,标准统一的高度量化的表述,对食材的要求非常具体,标准非常高——在这方面,很难有妥协的余地。
这可能是中西方理念的一个区别。西方人不树立模范,不树立标兵,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的发展,不像我们,即使在统一的流程之下,即使在一个生产线上,也可以找出做得最优秀的人——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在整体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个缺陷或者不足。
用数不清的各种化学添加剂生产出来的食材,配上N代地沟油做出来的饭菜依然味道可口,这一点,的确能气死老外。老外们的量化工具,在这里,是毫无用处的。区别体现在饭后,当人家吃完饭悠然自得地去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带着视死如归的表情走向厕所——尽管久经考验,也不是每个人的胃都能完美地消化各种化工原料。
做饭的区别,谈到这么多,已经让很多人急得蛋疼。毕竟,大家更关心股市,而不是关心做饭。在西方国家中,德国企业可能是最不喜欢上市的,他们多少代人,踏踏实实地从事生产,既不愿意去贷款扩大生产,也不愿意尝试新的领域,比如房地产之类的,而是在上辈人传下来的工厂里任劳任怨的操劳。即使有上市的,也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实业,而不是去制造题材,为各种炒作创造条件。
巴菲特们是怎么诞生的?他只需要根据财务报表,挑选出最具潜力的公司,就不会错到哪里去。他们不用担心这些财务报表是造假的——西方的制度将让造假的人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而投资者,也会受到法律严格的保护。
我们的股市投资者,关心的是题材,关心的是政策,而只有少部分人真正去关心上市公司本身。上市公司中,真正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也并非主流,至于其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也常常令人存疑。所以,诸如“A股被纳入MSCI指数”之类的消息,无疑是一个大的厉害消息,但从自身改变的角度来看,如果自身不积极改变,再大的利好消息也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靠炒作才能勃起的市场,缺乏真正的力量,缺乏足够的生命力,当然,也难以持续。中国股市要真正回报广大投资者,还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促使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做好企业。企业好,才是真的好,股市才会好——到了这种程度,各种虚幻的炒作就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