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概念 大宗交易受青睐 四个角度影响新三板
不少投资者对新三板大宗交易制度何时推出十分关注,今天为大家分享大宗交易制度的基本知识,以及大宗交易对新三板的意义。
什么是大宗交易?
大宗交易又称大宗买卖,指达到规定的最低限额的证券单笔买卖申报,买卖双方经过协议达成一致并经交易所确定成交的证券交易。大宗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一般都很大,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平均交易规模。
与普通交易相比,大宗交易在交易规则、申报规则及竞价规则上都不相同,也不在同一个交易系统内运行。目前,各个交易所在它的交易制度中或者大宗交易制度中,都对大宗交易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3年10月18日在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中,对大宗交易规则进行了重新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13年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中也修改了大宗交易的相关规定。
其中上交所规定:A股单笔买卖申报数量在30万股(含)以上,或交易金额在2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深交所规定:A 股单笔交易数量不低于30 万股,或者交易金额不低于200 万元人民币。
价格方面,有价格涨跌幅限制的证券的大宗交易成交价格,在该证券当日涨跌幅限制价格范围内确定。无价格涨跌幅限制的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在前收盘价的上下 30%之间确定。
也就是说,主板的大宗交易起点是30万股或者200万元交易金额,价格是正负10%;没有涨跌幅限制的是30%。
大宗交易在A股市场作用
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相继推出了大宗交易制度,目前A股市场已经形成成熟的大宗交易制度。作为竞价交易系统的补充,大宗交易平台正被越来越广泛的投资者使用,其重要性已不亚于竞价交易。
大宗交易重要性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交易额快速增长;二是参与者结构多样化,机构参与度逐年上升。随着成交额的快速增长,重量级资金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大宗交易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力也在渐渐增加。
大宗交易一直以来是上市公司原始大股东的主要减持方式之一。近年来,大宗交易一度占据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数量的半壁江山。
目前参与大宗交易的主体主要有基金、券商自营、保险资管以及QFII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市场分析认为,机构投资者之所以青睐使用大宗交易平台,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增强流动性、匿名性、减少市场冲击、实现最佳订单需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宗交易通过沪深交易所专门的大宗交易平台进行操作,介于二级市场竞价减持与协议转让之间,理论上不会对二级市场形成直接的抛压。
数据显示,2016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大股东、董监高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减持股份以大宗交易为主,减持股份数量占比93.20%,减持股份金额占比91.71%,对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股价波动的直接影响较低。
对新三板有什么意义?
说完A股市场的大宗交易,再来说说新三板市场的情况。现行新三板做市交易制度难以满足挂牌公司股东出售大宗股票的需求,也难以满足投资者以理想价格购买大宗股票的需求,于是引入大宗交易制度成了新三板市场强烈的呼声。
实际上,很早就有传闻称新三板将推出大宗交易制度,但目前并无准确时间表。一般认为,在新三板推行大宗交易制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大宗交易的界定标准、交易模式、定价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