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 融资 / 创业 / 动态 观点> 今日话题:碎片与知识(名家观点)

今日话题:碎片与知识(名家观点)

2019-01-16 09:17  来源:吴晓波频道 作者:吴晓波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吴晓波频道

财经365讯(编辑:小木)今日话题:碎片与知识——知识的碎片化从来是知识生产的一种形态,只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变得更加具有了侵略性。

碎片与知识


01所有的知识都产生于阁楼,为少数人所创造。

它的原料或来源于田野,譬如《诗经》的吟唱者们;竟或来自个别天才的大脑,比如康德或霍金;再然后,通过某些工具——我们不妨称之为楼梯,将产生于阁楼的知识传播于广场。

人类的知识史,便伴随着工具的迭代而演进,从远古的岩石、草纸、铜器、竹简,到近现代的报纸、杂志、电视以及互联网。

每一次工具的革命,都带来知识的产生、文本形态、传播及变现方式的四重变革。

到19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概念,在他看来,“媒介本身就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这个说法有它的极端性,不过,却突出地表达了工具变革的意义,因而在30多年后,被互联网人奉为圭臬。

02知识的碎片化与碎片化的知识,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人类的早期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孔子的《论语》是碎片化的,柏拉图的《对话录》是碎片化的,甚至《圣经》或几乎所有的佛经,俱是碎片化的。

除了文字之外的其他知识呈现方式,也大多是碎片化的,歌谣是碎片化的,图画是碎片化的。

把无数的碎片铺陈出来,以统一的价值观协合之,再将其融为一炉,才构成为所谓的体系或流派。

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是采集,通是融合,成一家之言,就是体系了。

中国古人把知识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都可以说是碎片化与体系化的过程。

明清之后再无原创大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放弃了碎片化创新,而只敢于在一个既有的知识体系内“循环考据”。

人对知识的获取及吸收,也是碎片化—体系化—再碎片化—再体系化的反复过程,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体系化,那是无趣的,僵硬的,食古不化的。

进而言之,因为每个人的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同一个知识点,对某些人是碎片的,对另外一些人则已是体系。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所谓的高级的知识或低级的知识,只有人乐于吸取的知识,以及人对自我期许前提下的知识累积。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