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一方面,缺乏产业支撑的空城、睡城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贫富分化的大城市病在特大城市屡见不鲜,新型城镇化如何平衡发展备受关注。
在此过程中,产业新城模式开始受到热捧,北京、上海等城市周边有大量产业新城项目出现。产业新城以“产城融合”为标志,是在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
这些产业新城的城市建设情况如何,新型城镇化是否有新模式诞生?
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集聚以及生活宜居性四个方面对全国产业新城运营商的城市建设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中指院认为,目前中国多数产业新城人口导入能力不足,职住平衡水平不高。未来产业新城建设需要依靠合理规划并适度控制开发时序,从根本上提高产业新城内的职住平衡度。
资料图:置业顾问向民众推荐商品房户型。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基础设施
中指院称,从目前产业新城运营商所运营的项目来看,多数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度较去年有一定提高。从水、电、气、暖等基本设施情况来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入驻企业及人员对于产业新城基础设施要求的提高,近年来的产业新城项目大部分土地一级开发程度已达到或规划达到“九通一平”。各产业新城运营商对产业新城内的生态绿化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
交通设施是目前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多数产业新城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相对较远,需要运营企业对产业新城内部进行大量的道路基建投资,以解决交通问题。
各种基础设施的资金如何保障?从未来趋势来看,中指院提出,PPP资产证券化等模式的出现将丰富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如:2017年3月,华夏幸福固安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PPP项目供热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上交所受理,拟发行金额7.06亿元人民币。
公共服务
中指院评估认为,中国多数产业新城已从“以产兴城”进入“以城带产”的开发阶段,但生活配套档次仍需提高。
产业新城运营商对产业新城的城市功能建设主要集中在商业、公共交通、教育、医疗、文娱等主要公共服务领域。就现阶段国内产业新城的配套建设来看,商业配套的完善率相对较高,大多数产业新城具备了包括餐饮、超市、商场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配套。但由于大部分产业新城项目还处于建设阶段,在商业功能配套方面初期更侧重于解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如餐饮、小零售业态等较多,大型的商业配套设施仍在建设或规划当中,整体功能配套的完整性仍有待加强。与商业服务配套相对应的教育、医疗以及休闲娱乐等配套的开发仍相对滞后。
人口集聚
中指院认为,目前多数产业新城人口集聚效应仍然较弱,未来良好的产业发展趋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生活服务配套,将对产业新城内就业人口的集聚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多数产业新城项目仍处于建设及招商过程中,人口导入能力较弱。产业新城大部分就业者采取了“主城区居住-园区工作”的方式,园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
此外,尽管一些项目吸纳了大量本地人口就业,但基本还是从事相对低端技能的职业,如产业工人、环卫、保洁、保安等,收入水平较低,很难对新城内的各类市场形成较大拉动。
中指院建议,在人口导入方面,除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园区生活便利程度之外,还需要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以优质多元的服务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生活宜居
中指院指出,目前多数产业新城项目职住平衡度仍有待提升,未来需依靠合理规划和适度控制开发时序,提高产业新城职住平衡水平。
从调研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产业新城居住功能都在不断强化,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但产业新城项目一般体量较大,开发需分期进行,产业的引入和城市配套发展不同步的情况难以避免。目前大部分产业新城项目城市配套设施开发相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产业新城内的就业员工不得不采取主城区居住、园区工作的方式;而部分新城项目住房开发早于产业发展,早期购房者大部分为新城外部居民,居住配套后期跟进乏力,导致就业者在园区居住受限。
这两种情况对于产业新城职住平衡的影响均较大。因此,除了对产业新城各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外,控制产业新城建设的开发时序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为导入人口提供完善便利的生活就业环境,促使产业新城的各类空间和功能融合,从根本上提高产业新城职住平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