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证指数在此前一个交易日临近收盘突然大涨突破3100点之后,再度失守。当日,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601288)、工商银行(601398)等银行权重股出现了3%以上的跌幅。
此前的6月2日晚,证监会发布了今年以来第20批IPO批文:核准4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筹资总额不超过15亿元。不管是核发家数还是筹资总额,均是今年内低点。
在IPO批文数量与筹资额双降的同时,IPO通过率也不断降低,被否者和终止者数目大量增加,未来如何再度登陆资本市场考验着企业自身以及相关券商。
不过,据业内并购人士透露,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在IPO征程上折戟,但仍然不愿意被上市公司收购。
节奏放缓
IPO作为资本市场的大热点,一举一动备受关注。每周五IPO批文的数量和融资规模,成为市场了解监管政策尤其是IPO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近期市场调整时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3月31日至5月19日,IPO批文的节奏保持着平均每周一批(周五发)、每批10家的节奏,平均单批融资额超过50亿元。直到5月26日,证监会核发了今年第19批的IPO批文,共批准7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筹资总额不超过23亿元,明显少于此前单批50亿元的平均融资量;6月2日这两项指标继续骤降,核发了4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筹资总额不超过15亿元。
对此,上海证券发布研报指出,这基本可以确立监管层对IPO发行做出改变的事实,意味着IPO发行节奏出现了调整,监管层有意平稳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根据市场可承受力和市场发展情况来调整新股发行速度。
“目前这个阶段暂停IPO有点不可能,可能的状态是暂缓一段时间,预计不会太久。”6月5日,深圳某中小券商投行委员会委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IPO是影响二级市场投资者心理的重要因素,调整有利于信心的恢复。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只要不暂停一级市场,IPO节奏其实是可以调整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批文调缓以及减持新规的作用下,A股仍然低迷不振。6月5日,上证指数再度跌破3100点,全天跌幅达0.45%,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建筑、银行等板块跌幅居前。
“这是熊市的典型特征。在熊市时,出什么消息市场都会往负面的方向解读,哪怕是明显的利好,大家也表现得信心缺失,市场冲高一下就回落;而在牛市时即使是利空因素短期跌一下后期照样回转。”北京某大型私募投资总监表示,趋势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而是通过多种因素的叠加逐步扭转。
“市场表现再次证明。二级市场走势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基本面,与IPO节奏并无太直接的关联。事实上,IPO可以激活人气,创造需求。”董登新认为,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化、企业脱实向虚等,是目前经济面临的大难题。
上海证券指出,从历史上看,IPO数量与市场趋势并不构成必然的负相关性,目前市场的弱市除了与IPO节奏与大股东减持,更多受到宏观流动性与经济预期的中期压制。
“市场处于弱市难起的主要原因是缺钱、缺估值合理的标的。A股的估值仍然较高,成长股很难找到。另外,即便有钱,也会流向估值洼地。跟港股比,A股的吸引力并不大。这些跟IPO发行和减持新规关系不大。”添敖资产投资总监邓宇峰表示,另外流动性也在收紧,比如(个别)一年半的杠杆类产品,不到一年半银行就准备收回优先资金。
IPO通过率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批文数量与筹资额双降的同时,IPO通过率也不断降低。上周证监会发审委合计审核了1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11家获得通过,1家取消审核,3家企业被否,通过率仅为73.33%,比前一周的通过率78.57%再度下降,比今年以来的通过率更是低了不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238家次,通过率为84%,而2015年和2016年IPO通过率均超90%。
在证监会的抽查压力下,终止的首发申请企业也越来越多。仅6月1日,就有上海林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强股份)等5家企业终止首发申请,今年以来终止首发申请的企业已达45家,超过了被否的29家。
“主动撤回首发申请的企业数量快达到排队企业的10%了,有的不用等到现场检查,一被抽中即撤。”上述投委会委员称。
比如证监会官网4月28日披露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情况显示,东强股份被抽到现场检查,距离仅一个月的时间,其首发申请便终止了。
通过率的降低也意味着从IPO的战车上下车者越来越多,未来如何再度登陆资本市场考验着企业自身以及相关券商。“从券商角度讲,IPO发行节奏放缓,券商就要调整申报进度,不会大跃进了,业绩踩线的拟上市公司该考虑被上市公司收购了。”上述投委会委员称。
不过,事实上今年以来被否或终止的首发申请企业还未有出现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案例,反倒是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频频转去IPO而不愿被收购。
“今年初,有一家企业被否了,我就找过去想给他们做并购,结果他们不愿意,还想等半年过后再重新申请IPO。这家企业被监管层指出的问题其实很难整改,没想到还是不愿意被收购。”上海某中型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前段时间IPO节奏较快,其中蕴藏的利益又非常大,因此很多公司轻易不愿被上市公司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