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新规出台不到半个月,就有VC/PE表示很“受伤”,原因很简单,以往顺风顺水的“套利”模式走不下去了,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还被人喊话,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做产品的思维做股权投资,出局是早晚的事。
1、“套利”模式进行不下去了
九鼎投资研发部总经理王箐丰:
当前,监管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新的变化,以套利为主的投资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天图资本合伙人冯卫东:
减持新规导向明显,就是支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对秉持这种理念的机构来说,影响比较小,影响比较大的是不管企业质地,以Pre-IPO挣差价为指导方针的投资机构,因为快速出手的难度加大。
中国证券报(公众号:xhszzb)记者注意到,除了减持新规外,IPO批文的核发速度也在放缓。上周,证监会仅核发了4家企业的IPO批文,创2015年12月恢复IPO以来新低。在IPO放缓和减持新规双重背景下,部分靠炒Pre-IPO项目赚钱的投资机构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渐压缩。
东方证券认为,减持新规涉及到一级和一级半资金在二级市场变现的问题,也就是资金的“出口”。很多定增产品和Pre-IPO 项目更多的追求的是资本套利,通过价差来获取一次性的资本收入,显然是用产品思维在做相关的项目。
王箐丰认为,一方面,随着市场流动性预期整体从宽松回归中性,加之市场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二级市场估值中枢必然下移;另一方面,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权益投资领域,一级市场资产价格被抬升,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将来会越来越小。
王箐丰坦言:
从长远来看,发达、成熟的资本市场,一二级市场之间并没有明显差价,企业上市后要比上市前有更高的市值,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等内在价值。
2、投机性基金很“受伤”亮马投资创始合伙人杨永民:
套利为主的基金架构大都是发行短期产品投资Pre-IPO企业,新规之下可能要延长基金存续期,可能影响流动性。
去年11月开始,IPO提速,VC/PE在投资偏好上开始向Pre-IPO项目倾斜,为了实现快速退出,不少投资机构纷纷选择在企业IPO前突击入股,催生了一轮Pre-IPO投资热潮。
IPO提速后,VC/PE通过IPO实现退出的案例数量明显增多,投中CVSource统计显示,2016年11月IPO提速至今,短短9个月时间,VC/PE通过IPO实现退出的案例数量高达689起,而2015年12月恢复IPO至2016年11月,这一数目仅为35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