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6月30日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第二批3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在6月30日前申报完成。这是全国特色小镇继2016年10月公布首批127个名单后,面临又一次扩容。
近一个时期,在国家发展战略与多种政策的驱动下,特色小镇成为全国发展的热点、焦点,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资本投资机构、产业企业等纷纷投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大潮”中。如何避免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更好地发展特色小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新发展产业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李继凯。
特色小镇:培育“新动能”带动村镇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科学合理地建设特色小镇有哪些必要意义?
李继凯:早在去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当前,在中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培育“新动能”的新形势下,国家推出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与战略目标:一是统筹城乡促进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大城市建设面临生产、生活成本高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对迟缓、基础设施不完善,而特色小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的建设增强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二是搭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载体。我国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传统农村乡土文化与当前时代文化正在产生碰撞。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需要聚合点,而特色小镇建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彰显了当地特色传统文化。
三是特色小镇重点聚集培植一批产业。产业是经济的支撑,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配置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场生命力的特色产业。
四是特色小镇建设可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在当前地方政府发展压力大、投资压力大、债务压力大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吸引、带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投资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引入市场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例如,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征集通知中,明确指出过多依赖政府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不予审批通过。
五是促进社会治理与人民发展水平提升。特色小镇可以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等,不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当地生活、当地创业,也可以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还可以促进乡镇治理模式创新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要避免陷入误区
中国经济时报:当下,全国各地,省级、市级的特色小镇审批、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您认为在全国特色小镇“浪潮”之下,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免陷入哪些误区?
李继凯:在目前全国发展特色小镇的“浪潮”之下,从实际情况及水平来看,特色小镇发展不仅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从建设效果来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与制约。如一些特色小镇变相成为房地产企业的“漂亮外衣”;一些地方特色小镇成为政府靠财政投资的“公益项目”,这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还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包袱”;还有一些特色小镇成为靠“美丽包装”而无产业支撑的“空镇”,带来长期发展的重大隐患;另外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仅仅是某些产业、企业、产业园区简单化“照搬复制”,而没有“镇”的体现。具体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从理解认识到投资、管理、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应避免以下“误区”。
首先,特色小镇不可侧重房地产建设。目前,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建设打着“特色小镇旗帜”,实则仍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文化小镇成了文化地产,特色小镇成了特色房产,通过特色小镇特殊政策变相获取土地,赚取商业地产的价值。
其次,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免增加地方财政支出负担。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尤其是基层乡镇根本没有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实力。而一旦过多依赖地方政府投资,或者依靠财政担保的“PPP模式”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必定成为地方政府的沉重债务负担。
再次,特色小镇建设运营要避免成为政府管理的“市场化怪胎”。特色小镇应该充分发挥产业与市场的作用,不能单纯成为政府创造“政绩”的“形象工程”,也不能成为政府参与、干涉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化怪胎”。根据我们的调研了解到,部分特色小镇发展由政府建设、包揽管理运营,实际上等于政府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发展产业,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还可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发展后果。
把握“特”“色”“产”“业”“小”“镇”内涵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特色小镇到底应该怎么建?特色小镇建设应把握哪些内涵?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把握什么要素与要点?
李继凯:我认为,要想做好特色小镇这篇“大文章”,实施好特色小镇这个大战略,发展好特色小镇这个“大动能”,必须要正确认识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的内涵,深刻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点、要素,如此才能实现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大目标。
首先,“特”为特色小镇建设之“魂”。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特色小镇是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特色小镇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特色小镇形态打造“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特色小镇运作机制是“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其次,“色”为特色小镇建设之“神”。色,为特色(突出特点)、颜色(生态)、景色(景观)。即心中有特色、眼中有绿色、生活有景色。突出特色、强调绿色、注重景色应该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特点。寻找特色小镇自身强、特、新的产业品牌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建设方式特色,依托优势资源进行有重点、有主题地开发;在文化品牌方面,结合历史文化和现有文化找出特色文化,还要发展出新文化品牌;在环境品牌方面,从源头上发现和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理地貌、气候、生态、生物物种等。找出真正有特色的环境品牌资源,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在服务品牌方面,结合智慧城市的时代需要,结合其他品牌要素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
再次,“产”是特色小镇建设之“骨”。人之骨骼为支撑,而产业就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撑与支柱。“产”要实现就业有产、生活有产、建设有产、发展有产、服务有产,也就是产业可以解决人民就业、生活、发展等问题,同样,人的就业、生活、发展都可以提供产业发展机遇与机会。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依靠产业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实现产镇统筹和协调发展,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从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
第四,“业”是特色小镇建设之“态”。态即形态、业态。产业发展要主导有业、配套有业、多业有业、服务有业、跨界有业。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要结合各自条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发展好各种业态,培育好多种产业,形成“产业有主导、多业互配套、业态多创新”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特色。
第五,“小”是特色小镇建设之“形”。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灵活的机制与条件标准,不会设立面积、规模等限制,即面积可小、产业可小、人口可小、规模可小、级位可小,一个小规模人居聚落能够依据可靠资源树立适宜产业,能够灵活依据所在地可靠产业进行地理关系配合,个体虽小,却可逐渐开展依靠数量优势成链、成带、成网络,此地进展不掣肘于彼地情况,能够分散实施,也能够彼此呼应形成系统。
第六,“镇”是特色小镇建设之“体”。镇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即村城有镇、社区有镇、市场有镇、治理有镇、居业有镇,特色小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既不是行政区域,也不是一个行政单元,而是以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区域、特色发展来突出市场化,同时又承担行政管理与服务功能“小特区”。既有创业创新“因子”,又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烙印”,还有社区化管理治理的“义务”,最后有承接、连接城乡社会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