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6周年纪念日,学校新学期也开始使用记载“十四年抗战”的新教科书。今年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回暖迹象,早前北京举办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活动,是中国官方10年来首度举办纪念活动。但是,刚刚访问中东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仍在拉拢阿拉伯国家讨论针对中国的“海洋安全”议题。显示中日关系的缓和基础依然脆弱,说双方关系回暖恐怕为时尚早。
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沈阳的日本关东军借口演习中有士兵失踪,对东北军发动突袭,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虽然张学良的东北军实行不抵抗政策,退入关内,但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为代表的民间武装仍然顽强抵抗日军,这也是“十四年抗战”的由来。
中日缓和各有所图 基本因素仍无改变
今年虽然是统称“十四年抗战”的第一年,但因并非“逢五逢十”整数年,纪念活动的规模不会很大。其实,两个多月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80周年纪念规模也不大,这种低调纪念或许与近期中日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有关。
今年5月中旬,日方一改以往对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杯葛态度,派出执政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北京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获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并当面向习近平转交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亲笔信。5月底,国务委员杨洁篪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宋涛先后访日,会晤日方高层官员,是近年来中日官方罕见的高层交往。在这些互动的铺垫下,7月上旬,习近平与安倍借德国汉堡出席G20峰会之机,近年来首度正式会晤。这场会晤与去年两人在秘鲁利马APEC峰会时的非正式会晤不同,会场布置了两国国旗,官方并发布了会晤消息。两人在会晤中都表达了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事后有消息传出,两国领袖有望在明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之际实现中断多年的互访。
中日关系出现缓和的背景是,安倍因国内政策失利,个人又陷入丑闻,民望下跌,不得不改组内阁,改善与中韩两国关系亦是其摆脱困境的手段;而面对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经济保护主义以及朝核危机升级,令中日两国亦产生了共同的危机感。
不过,中日关系缓和的基础依然脆弱,因为两国产生矛盾的内外部因素并无改变。首先,作为日本外交的最大追随对象,美国并未改变其亚太和南海外交政策中对华遏制和围堵取向;其次,日本社会右倾化保守化趋势,令对华的敌视的氛围也未见改善。
日方应该汲取教训 真正回暖且看明年
上月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东盟峰会上,中国外长王毅与日本新任外相河野太郎初次会晤就针锋相对,河野要中方在南海问题上“展现大国举止”,王毅则反唇相稽指河野是在“完成美国的任务”。北京举办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活动,虽是10年来首度举办,但规格降低。这些都显示中日关系的回暖,仍是乍暖还寒。
回顾近年的中日交恶,日方往往是主动的一方,无论是小泉纯一郎首相连番参拜靖国神社,导致反日示威潮,还是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的购买钓鱼岛运动,以及后续野田佳彦内阁将钓鱼岛“国有化”举动,日方都是始作俑者,打破了现状。不过,日方的上述行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国有化”行动打破了中日过去40年间有关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的默契,5年来,中方公务船频密进入钓岛海域,连日本传媒都承认,日方对钓岛的实际控制已濒于瓦解。因此,日本政府很应该殷鉴不远,汲取教训。
了解更多财经新闻资讯,请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