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2月17日讯:拼多多既是新IPO创业公司中的翘楚,也是二级市场最有争议的标的之一。今天我再来添把油加滴醋。
增速的放缓
增速放缓是第一个风险,对于互联网公司尤其,对于还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更加。而且对于这个阶段的互联网公司,用户量(MAU和活跃买家等)比收入重要,收入比利润重要。App的周活跃用户甚至从18年初开始就没什么变化了(17年增长很猛)。增速放缓除了带来发展和估值压力之外,还可能印证了之前的一个担心:品牌调性难扭转,中高端用户难触达。而且,今年拼多多在品牌升级上做了不少事情(到处广告+引入大牌),甚至用低价iPhone来获客。但据我小范围数据观察,我朋友(都属于中高端用户)中即使因为折扣iPhone用了一次拼多多的人,也都没有留下来成为长期用户。
模式的互博
关于拼多多的模式也是个争议话题,各种词藻(反向定制 / C2M)满天飞,我觉得目前还在讲故事(褒贬义皆有)阶段。比如C2M到底占多大比例?反向定制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我以为都还早。
首先,所谓反向定制(C2M),本质是精选(比较少)SKU和工厂,提高单个SKU和工厂的订单量,薄利多销(1)的同时减少经销商的成本损耗(2)。算上服务和品质更可控(3),这个模式有三个好处。线下的代表是Costco,线上的代表是京东和严选。用零售行业的话说:这才是卖货的电商。而它的反面是平台模式的淘宝( $阿里巴巴(BABA)$ ),卖的不是货而是广告。对标线下的话,更像是一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互联网大卖场。好处至少有两个:其一,商业模式更好——管你有没有利润,来开店老子就赚钱(当然,前提是用户多到商家都愿意来);其二,品类的丰富度极高,这对于喜欢逛逛逛+买买买+冲动消费的电商主力人群女性用户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那么拼多多的模式是哪种?从产品和商业上看最清晰。从产品看,拼多多是品类比较丰富,适合逛逛逛的形式,更像淘宝而不是京东。从商业上看,Q3财报显示,收入中的市场费用增长927%,而佣金仅增长198%——明显是卖广告而不是卖货的。
留存的高估
所谓留存就是用户来了之后,会不会持续在这里买东西,养成买东西就来拼多多的习惯。有了这个才有长期的营收和利润,对于互联网电商,说它是最重要的指标都不为过(比获客成本重要)。
拼多多的留存,从公开数据其实不太看得出来。那为什么目前我认为比较高估呢?其一,拼多多在市场费用上花费不菲,广告(看得到)和补贴(估计)都不少,而且游戏化运营也做得好。这些本来可以是好事,但结合用户数据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就说明留存一般,也很可能被大部分人高估(猜测)。
而留存被高估就比较可怕:意味着停止补贴和市场等费用之后,核心数据能否保持(都不敢说增长)就未必了。甚至对于估值体系都会有影响。比如,之前 @Ricky 在 文章 中说过对于拼多多的估值体系,其中之一就是用获客成本来毛估估。这个思路本身也ok,但如果留存不好,获客成本定价的有效性和估值就会相应的大打折扣。
团队价值观
最后说下对于团队价值观的担心。其实同为多年创业者,对于拼多多及其团队还是很佩服的,尤其黄铮。当然,团队问题暂时看不严重,只能说可信赖度还值得长期观察,希望未来能有改善。
总结
以上几点是作为拼多多现在的观察者和未来可能的持仓者的担心,有些是风险,有些说是「不确定性」可能更准确。这个机会不算很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成长性和空间都未必足够,上面说的前三点风险都与此有关。而一级市场(尤其早期vc)可以不强调确定性和风险的原因就在于成功之后至少10倍甚至百倍的增长。而且,即使如此,vc也一般也会投20个以上项目。换算成仓位,平均每个也就5%。
所以,虽然我还不知道拼多多该怎么估值,但一个一级市场标的给了二级市场的定价,高估的可能性不小。更多股票资讯请关注财经365官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