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直面 L 型增长
理论和现实都证明,没有所谓“新周期”,8% 也不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还是 2016 年 5 月“权威人士”说得深刻: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 V 型,而是 L 型的走势。我要强调的是,这个 L 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那么,为何会出现 L 型增长呢?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
1. 赶超效应结束:中国过去增速快是因为起点低,可以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赶超。但如今,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例如 5G、移动支付、基建),赶超空间缩小。相反,越南、印度等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的经济体,则完全有可能利用赶超效应实现“高速增长”。
2. 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到达中等收入水平后,失去成本优势,增速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不前。中国目前增速的放缓完全符合发展经济学的规律,即使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增速也不会回到过去的 8% 。
3. “中美国”时代的结束: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在 2007 年提出“中美国(Chimerica)”一词,用来形容“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格局。次贷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意味着靠外部需求拉动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
04
责任、理性和勇气
任泽平的主要错误在于:
• 低估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看到 PPI 的短期反弹就激动到无以复加。
林毅夫的问题则在于:
• 将主要问题归咎于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是鸵鸟心态;
• 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阶段性规律的客观认知;
• 不理解“消费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这一规律。
在此,笔者要澄清两点:
1. 我在过去几年已经多次撰文反驳任泽平、林毅夫的观点,我的批评是一贯的、一致的,并非事后诸葛亮式的指责。
2. 坚持对事不对人。这样的批评,想必对方当然心里会很不爽。但如果任由这样的观点误导民众、误导政策,岂非罪莫大焉?我坚信,在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前,学者的面子轻若鸿毛。
每个学者,无论影响力大小,都应该时刻以凯恩斯的两句话自我警醒:
真正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面对 6% ,我们应该摒弃“新周期”、8% 这样的不靠谱论调,下定决心:
•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更大的历史勇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让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
• 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避免重蹈日本“短期问题长期化”的历史覆辙。
• 淡化对增速的关注,下决心提高增长质量,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或“财经365网”微信公众号看财经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