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5月9日讯:过去两年,“独角兽”一词火遍资本圈,创业者们白手起家,打造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概念,人们认为这些概念中,总有那么两三个最终可以成长为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阿里这样的科技巨头。
然而,病毒来袭,将独角兽们的“健康问题”全部暴露。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共有520家独角兽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它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状态不佳。一方面,去年“倒下”的独角兽让投资人损失惨重,另一方面,这些拥有高估值的独角兽,其商业模式永远绕不开“亏损”二字。2019年,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达到1.9万亿美元。
2019年,独角兽企业相继出现问题。仅以哀鸿遍野的国内二手车市场为例,瓜子裁员降薪,大搜车直接裁掉70%的线下团队,优信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支付工资,车置宝被曝出人去楼空。而这些企业,在高光时刻从各类资本手里融来的资金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2020独角兽企业排名
国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去年5月,优步IPO发行价比其投资银行承诺的低了30%,今天优步的市值为534亿美元,上市首日其市值曾高达820亿美元。而以科技名义革新办公场景的Wework,在去年10月取消了IPO,其估值从470亿美元跌至不到80亿美元。还有英国卫星互联网创业公司OneWeb曾估值33亿美元,现在早已申请破产。
独角兽企业接二连三倒下,投资界的警惕与日俱增。当时Wework和OneWeb都曾获得过软银的投资,尤其是Wework,受到孙正义的力挺。然而,Wework的科技外衣还是被人们撕下来了,“冒牌”独角兽成为投资界的忌讳。
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受美国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募集到的资金比第三季度减少了16%,超过一亿美元的大型融资轮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此前一年,频繁获得融资的公司几乎都是那些所谓的“独角兽”公司。2020年,在病毒这一不确定的风险面前,投资人们“宁可错失、不可出丑”。
为什么过去说得通的理论,在今天没人买单了?不妨看看独角兽企业的病症所在。
2019年,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达到1.9万亿美元,但这些企业鲜少有能够依靠自身造血实现收支平衡的,商业模式不成熟,缺乏持续盈利,诸多弊端在资本寒冬时,就成为致命缺陷。
在市场上站稳的成本很大,尤其是科技市场,抛开研发层面不谈,光是抢占用户和扩张领土就要付出巨大代价。美团、京东和拼多多等企业,在IPO之前无数次被人们拿着“亏损”说事,即便上市之后这种质疑仍存在。还有在2018年6月上市的优信,其4年时间光是广告费,就花了67.69亿,而2016年至2019年第三季度,优信的合计收入为73.8亿,与广告费几乎快要持平。
此外,由于没有上市,独角兽企业的财务操作存在复杂性和不透明,这就给了企业夸大估值的机会。
一方面,股票数量X上一轮融资时每股价格=企业整体估值。但在随后的融资轮中发行的股票,可以享受下行保护方案,比如这些新发行的股票等级和IPO回报担保是比早期股票高的,这就降低了早期发行的普通股的价值。
简单来说,股票数量在增多,上一轮融资时的价格也在不断增大,增数相乘,企业整体估值自然而然也就被抬起来了。2018年,斯坦福商学院研究了135家独角兽不同股票级别的法律条款,最后发现这些公司的估值平均夸大了48%。
另一方面,“内部融资”已经成为了市场常见的现象,也就是风投机构可以不断追加投资,从而让市场认为这家公司是具备价值的,吸引更多投资方入局,抬高投资价值,借此产生更高的内部收益率。相应的,这家企业的估值也就被抬高了。
独角兽企业
内容融资本身也是风险重重,一是被抬高估值的企业无法得到市场真正的检验,反而沦为资本的工具;二是关键时刻套现离场的风投机构不是没有存在过,前段时间掀起“中概股”风波的瑞幸咖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纷乱”在任何领域都存在,有的浮于水面,有的沉于水底,只不过疫情的蔓延,放大了个体的“病症”,这些病症有新有旧,“新”的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打乱原本的节奏,冲击企业的经营,但此前这些企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旧”的是,这些企业本来就存在问题,疫情冲击后,伤上加伤。很显然,绝大多数独角兽企业属于后者。
我们常说要给科技创新一些时间,要给新的商业模式一定的容忍度,但这也仅限于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且手头上还有很多余钱的时候。一旦市场出现紧缩,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会偏向于实际,这对于那些冒牌充数的科技公司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洗牌早就开始了,病毒的冲击对独角兽群而言,是重创,也是幸存者的全新开始。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