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中概股“过山车”般的趋势,让无数投资者联想起港片《大时代》经典的开篇场景。
美国、香港两地中概股上演“百年一遇”的走势,让投资者们在短短一周内经历了从绝望到狂喜的无缝衔接:胆大抄底的已经在开酒庆祝,胆小割肉的早已悔青了五脏六腑;套利者选择见好就收,逢高套现;价值派则选择坚守,相信这两天还只是序曲。
而随着中美监管机构继续对中概股审计问题积极沟通,以及港交所持续优化中概股回流通道,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似乎终将以不同形式回归,只是,谁有机会回归?这一场中概回归潮对港股和投资者又意味着什么?
美港中概股波动共震 反弹强劲
风暴首先发生于在美中概股。自3月12日(北京时间,下同)起,衡量中概股整体表现的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连续三个交易日暴跌逾10%,并于3月14日收跌11.7%,一举打破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创下的跌幅纪录。
港股随即被波及。自3月14日开始,恒生指数连续两日大跌逾1000点,周二收盘时已跌破2000点关口,跌出30年最惨行情,仿佛新一轮互联网泡沫呼之欲出。
但信心的来与去似乎都在一瞬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做出重磅表态,表示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随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表示香港金融、货币及市场监督体系仍然稳健。
政策利好下,两地上市的中概股先后上演了一场“绝地大反击”。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于3月15日开始飙红,并于3月16日创下史诗般的32.93%涨幅;随着科技股的回血,恒生指数后连续两日共反弹超3000点,恒生科技指数则回弹超1000点,收复前两个交易日的所有失地。
这波“绝地大反攻”无疑给了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信心。根据高盛数据,目前海外机构持有中概股规模约在2400多亿美元,而美国散户也通过ETF持有逾200亿美元中概股,其中KraneShares CSI中国互联网ETF(代码:KWEB)去年便吸引约70亿美元资金流入,高峰期管理资产达97亿美元。
中泰国际分析师颜招骏表示,此次金融委的声明反映中美在中概股监管层面仍有商讨余地,有助纾缓近期投资者过度悲观的情绪,短期科技股或中概股可能有空仓回补带动的反弹。
华夏基金香港则表示,此次中国市场的反弹主要是因为中国官方明确的政策方向稳定了市场的信心、缓解了市场此前的恐慌情绪。无论是利好消息的出现或是利空消息的落地,在本来极为波动的市场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的担忧,对市场信心起到了修复和支撑作用。
著名投资人、亿万富翁凯文·奥莱利(Kevin O'Leary)也表示,他买入了本周市值缩水数十亿的中国科技股,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巨大增长潜力,他相信中国将在几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中概股回港或成主流
事实上,自2021年起,在美中概股便因政策因素而时不时大幅波动,仅当年3月,就有哔哩哔哩、百度和汽车之家三家公司回归港股。而今年至今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已经跌去22.4%,市场便再一次热议起“中概股回归”的话题。
此次,突如其来的暴跌依旧是因政策而起。瑞银分析指,在这波中概股抛售潮中,机构投资者是主要卖家,而散户可能是最大的、被迫减持的群体。尽管大型中概股多数已在过去几年内在香港完成双重上市,投资者可以轻松地将持有的ADR(美国市场交易的存托凭证)转换为H股,但本就脆弱的港股市场还是被美国证监会略显意外的表态惊出史诗级抛售。
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坦言,这波中概股抛售有些反应过度。他估计,因授权限制不能转换为H股的ADR只占整体ADR的3-5%。
根据瑞银的数据,对于已作双重上市的中概股,机构投资者也在持续将其持有的ADR转换为H股。过去三个月,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中概股ADR下降了2.6个百分点,而在香港市场的持股增加了0.9个百分点。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数据显示,双重上市公司的香港上市部分已从流通股的48%增加到53%,股份转换集中在京东、阿里巴巴和理想汽车。
目前美股中概股企业中已有28家同时在港股上市,而在这波股价震荡前后,中概股的回流步伐再度加快。3月10日,蔚来汽车以介绍上市的方式,随后,金山云表示正在寻求于港交所进行双重上市,以便更好地在当前的市场及监管环境下给公司股东提供更加充裕的流动性和保障性。3月16日晚,哔哩哔哩也发布公告称计划从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上市。
此外,金融壹账通也于近期通过介绍方式申请在港上市。此外还有挚文集团、名创优品、满帮和爱奇艺等在美中概股纷纷传出回港二次上市。根据中金研报数据,目前还有另外的25家公司可能在未来3-5年内满足回港上市条件。
瑞银表示,多数ADR具备在香港第二上市的资格,这52家公司的市值占ADR总市值的96%,其中包括20家已经双重上市的公司。随着港交所和香港特区监管机构放宽上市规则,允许未通过盈利测试的科创公司上市,假设最终要求与适用于生物技术公司的要求相似,预计将会新增约 41家中国ADR公司可能有资格在香港上市。
上市政策欲再松绑
从2018年起,香港市场就已经逐渐为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回归港股创造政策条件。这一年,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进行重大改革,允许中概股二次回港上市,随后又为尚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打开通道。
2018年上市新规发布后到2019年底,中概股的回流速度还比较慢,只有百济神州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2020年,中概股回流开始加快,全年共9家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包括网易、京东、百盛中国等新经济龙头。
中信证券表示,对港美股同时上市的公司投资者来说,美股ADR与港股之间可以自由转换,且转换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长期来看美股退市对其冲击相对较小。
在香港市场完成二次上市后,中概股的ADR与香港市场交易的普通股完全可兑换,不过中金在此前的报告中指出,这种转换大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如果能够纳入港股通,香港上市的中概股交易活跃度能够得到提升。
在政策层面,今年中概股有望迎来更多利好。近日,港交所上市委员会主席白礼仁表示,上市委员会今年内将检视现行的首次公开招股资格规定,尤其是其中一些会令某部分来自专业科技行业的发行人/申请人因未能通过相关资格测试而难以在主板上市集资的有关规定,例如未有盈利但需要资金进行研发的公司,同时还将就不同投票权的发行人是否适合在港交所上市进行检讨。
中概股的回流,也给港股投资者带来更多新的投资机遇。如今,新经济股在港股市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港交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新经济新股占港股总市值的比例达21%,日均成交额291.16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总体成交额的20%。
广发香港高级策略分析师郑新煌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中概股参考蔚来,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因为这种方式不进行新资金的募集,而是在上市之后6个月再进行融资,具备手续简单、速度快等特点,也避免在当前脆弱的市况下给大市带来更大的压力或者难以筹集足够资金。他认为,更多优质中概股的回流,在长远来讲有望为港股带来更多的流动性。
安信证券认为,除了港股,回归A股也是一种选择,尽管A 股还存在上市门槛高、与美股在上市体系和法律体系上差异大、投资人退出成本高等问题,但相对港股,A股的交易量更大、流动性更强,中概股回归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估值。另一方面,内地机构也在为红筹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提供政策支持,或许会吸引业绩亮眼的公司回归 A 股。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