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发展包括体格发育,也包括心理行为发育。如果早期发展滞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实证调查研究结果的发布,贫困地区儿童的境况得到了真实呈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5年对甘肃华池县0- 3岁幼儿早期发育的基线调查显示,未经过任何营养和教育项目干预的0-3岁幼儿,筛查可疑率为23.9%,异常率为19%,总计42 .9%。筛查结果“异常”,意味着须将幼儿送往专业机构干预治疗;2016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云南寻甸的儿童能力指数测量显示,综合来看,云南省寻甸县5岁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当于上海市3岁儿童的发展水平。
这样的结果并不多么让人意外,儿童早期发展状况对其日后智力、身体发育、认知、性格、情感、心理、社会交往等的影响,早已被国际脑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等研究成果证实。
早期发展滞后,其实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这并不单纯是儿童个人及其家庭的不幸,因为对身处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暂时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的代际传递,而贫困的代际传递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效率和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消灭贫困、共建和谐就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2016年10月27日,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专家提醒,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4000万儿童由于教育和营养等缺乏,早期发展滞后。“假若对贫困地区这一代不做干预,我们将来会面临严重的问题,社会差距、社会鸿沟会不断扩大,国家应该尽快干预”,这是会上专家们普遍的声音。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与专家们的呼吁相一致,中国政府已经展开了行动。儿童的早期发展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同时中国正在相继实施家访计划、营养包计划及山村幼儿园计划,助力儿童早期发展。
因为儿童的早期养育具备公共产品的一定属性,强调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是正确的。中国政府2015年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困难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公共财政的投入和社会慈善机构的介入均不可少。
但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究竟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儿童认知滞后?研究发现,不良的养育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假若一个家庭陪婴幼儿读书、唱歌、用玩具做游戏等认知刺激练习非常少,儿童的早期发展就往往会出现问题。更有研究者指出,由奶奶带的孩子相对更加内向、受到的刺激性互动更少,一般在母亲离开家庭后,幼儿的智商容易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急剧下降。(原标题:消灭贫困需要关注儿童早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