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的一个春天,笔者手持个人简历,东奔西走穿梭于帝都各大高校的招聘宣讲会之间。但凡好一点的用人单位,招聘现场都汇集了来自各大名校身怀绝世武功的青年才俊。闲聊之余,笔者发现他们不少人都已是手握N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随便拎出来一个都令旁人艳羡不已。可为什么还是这么不辞劳苦地奔波呢?
一位面试伙伴的答案惊醒了梦中人:“我们找的不是工作,而是户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位兄台到头来还是没能如愿落户帝都。时隔几年,听说他花钱办理了天津的积分落户。在同样身为直辖市的邻居家生根发芽,或许多多少少也弥补了他内心深处的遗憾。更何况彼时落户天津也非易事,那里的高考制度是出了名的高性价比。综合想想,他应该挺知足的。
然而就在几天前的5月16日,一个名曰“海河英才”的行动计划横空出世,让落户天津的条件大幅度放宽。不少人惊呼:成为天津人居然可以像喝水那般简单!一时间,在“争做新一代四有津人”的使命感召下,“天津公安”APP瘫痪,无数仁人志士争涌津门,恢弘的气势足以让人惊掉下巴。
对比几年前的花钱办理积分落户,不知那位兄台此刻是否正哭晕在厕所。
放眼全国,随着“抢人大战”的硝烟日渐弥漫,全国范围内不少一二三线城市都卷入到这场战争之中。在观望各个城市祭出的大招之余,人们忽然发现:户口已不再是老大难了。且不提西安的“确保24小时办完一个落户手续”与山东的“一人落户,全家落户”,就连向来高冷孤傲的北京,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同时,也给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
曾几何时,户籍制度几乎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出生地与居住地之间,以至于人们办理身份证、护照、签证都要不断地往返奔波。京沪这样的城市自然不用多说,就连落户于一个三四五线城市都是何其艰难。想到落户者们曾遇到过的种种“艰难险阻”,真是恍若隔世。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座经历了6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式“柏林墙”,已然来到了土崩瓦解的进行时。
1.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户籍制度的诞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1954年,新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人口是可以不受限制地跨区域流动的。
彼时的中国经济底子实在是过于薄弱,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便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鉴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在苏联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做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
初始资本投入巨大是重工业最显著的特点。当时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而非资本,为了促进重工业的资本积累,除了对外依靠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之外,我国对内只得依靠降低生产成本来予以支持,其中又以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为主要方式。这就要求降低工人们的生活成本,于是国家开始对农产品实施低价格政策,由此形成了工农业产成品的价格“剪刀差”——本质上讲,这是以牺牲农民来发展重工业的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农业与工业在生产水平上的差距,让农村劳动力具有极为强烈的愿望流向城市。然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另一面,是城市无法容纳太多的就业岗位,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状况同庞大的人口规模相结合,必将导致城市薄弱的基础设施被挤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