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1日到23日,珠峰迎来了天气最佳的窗口期,几百名登山者和夏尔巴人向导决定在这一窗口期冲顶。另外,以往的经验告诫登山者,如果在下午两点之后下山,由于珠峰天气的复杂性,死亡的概率将会迅速提升到70%。几百人在不到三天的时间之内争相往一个只有乒乓球台大小的顶峰聚拢,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珠峰上一时间开启了“堵车模式”。
拥堵对于登山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放缓步伐,这大大延长了他们冲击顶峰所用的时间,一些遇难的登山者必须在花费10-12个小时登顶之后,再花4-6个小时返回,这样做疲劳感和耗氧量也会显著增加。“只要有决心,傻子都能登上珠峰,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除了不具备天时地利,游离于黑白之间灰色登山产业,也让探险活动充满了安全隐患。
一般而言,选择从中国境内北坡上山的人要远远小于从尼泊尔境内南坡山上的探险者,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西藏,只有一家公司有资质带旅客登顶珠峰,同时公司会要求登山者拥有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顶经历,这无疑会增加登顶珠峰的间接成本。而在尼泊尔,南坡登顶的成本至少要比北坡便宜17万元人民币。
然而缺乏经济发展可能性的尼泊尔对于登山探险旅游的依赖程度也比较强,据尼泊尔旅游局称,其境内注册的登山公司超过1600家,而且受到产业红利的驱动,尼泊尔登山的商业化套路要野蛮激进得多。数据显示,尼泊尔政府今年春季向登山者发放了381张许可证,创下了历史记录,而每一张许可证的价格大约是1.1万美元。即使在事故发生后,当局也没有对这一指标进行限制。
当然,事后证明,这381张许可证的获得者中不乏连冰爪都不会穿的人。尽管尼泊尔当局也会对登山者的健康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但业内人士称这种健康证明完全可以造假。因为如果一些严谨的登山公司拒绝了某些不符合条件的登山者,他们必然会被另外一些条件宽松的公司所接纳,费用或许更低,这就无疑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根据BBC的相关报道,尼泊尔攀登珠峰的活动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味,在一些收费比较贵的登山团中,当地公司宣传人们甚至可以“像度假一样爬山”:有当地土著夏尔巴人帮助携带各种物资、氧气瓶,还有人帮忙烧水、做饭甚至是帮忙穿衣服、系鞋带和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