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最大IPO安谋控股(Arm Holdings)成功上市后,美国的IPO市场正在被激活。美国最大的杂货配送平台Instacart近日更新了招股书,将IPO目标价从原来的26-28美元每股上调至28-30美元,对应公司估值约77亿美元-82.8亿美元。但相比Instacart高峰期最高310亿美元的估值,此次上市市值将大幅缩水。
估值
根据公司发布的公告,此次将总共发行2200万股股票,其中包括新发行的1410万股和售股股东提供的790万股。按拟议区间的上限计算,Instacart此次IPO融资约6.16亿美元。
Instacart表示,成功上市后,其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总数将达到2.76亿股,如果承销商行使购买额外股票的选择权,将达到2.793亿股。以2.76亿股普通股计算,Instacart估值约达77亿美元。公司计划下周一确定美国IPO的股票发行价,并在下周二正式开盘交易。
另外,Instacart表示,食品巨头百事将作为投资者参与此次IPO,同时通过私募方式购买1.75亿美元的股票。Instacart在其提交的文件中还表示,挪威大型主权财富基金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也表示有兴趣成为该公司IPO的基石投资者,该基金将在此次发行中购买高达约4亿美元的股票。
公司招股书显示,此次IPO前,Sequoia Capital持股为15%,D1 Capital持股为14%,Apoorva Mehta持股11%,Brandon Leonardo、Maxwell Mullen分别持股为3%。IPO后,Sequoia Capital持股为14%,D1 Capital持股为13%,Apoorva Mehta持股为10%,Brandon Leonardo、Maxwell Mullen分别持股为2%。
根据Instacart此前披露招股书,公司各项财务指标都处于最好水平。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分别为14.77亿美元、18.34亿美元、25.51亿美元;净利润则实现了扭亏,分别为-7000万美元、-7300万美元、4.2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Instacart盈利状况继续改善,营收达到14.7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2.42亿美元。
Instacart 主要财务指标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制表:陈霞昌
疯狂融资 “流血”上市
Instacart公司为美国最大的杂货配送平台,2012年成立于美国旧金山。公司名字Instacart由两个单词instant+cart构成,表示即时和购物车,公司主打“一小时达”的生鲜即时配送服务。在业务上,和中国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高度相似。
公司创始人为印度裔美国人Apoorva Mehta。Instacart为其第20个创业项目,也是延续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一个。Instacart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平台采取的是轻资产运营,为用户、商家提供撮合交易的桥梁,用户线上下单,商家准备商品,众包骑手负责配送到家。根据公司网站介绍,目前Instacart在全美有1400个零售商合作伙伴,以及80000个提货点。
Instacart作为美国生鲜电商、即时零售的开荒者,初期即获得了美国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在一级市场融资不断、估值一路飙升。
2015年完成2.2亿美元C轮融资时,Instacart的估值涨至20亿美元,正式迈进独角兽行列。此后,随着另一家日杂百货配送服务商Webvan的破产,Instacart一家独大的趋势愈发明显。2018年,Instacart宣布获D1 Capital Partners为首的6亿美元融资,估值76亿美元。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暴发,以Instacart为代表的线上零售获得爆发式增长,Instacart也抓紧机会连续融资。其中,公司在2020年6月获2.2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37亿美元;2020年10月,Instacart获2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77亿美元,由现有投资者D1 Capital和Valiant Peregrine Fund领投。
到了2021年,Instacart的估值达到了顶峰。当年3月,Instacart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2.65亿美元,估值达390亿美元,由Andreessen Horowitz、红杉资本和D1 Capital Partners等现有风险资本投资者,以及富达和T.RowePrice等现有机构投资者领投。
迄今,Instacart融资超过26亿美元。2021年,Instacart在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就传出上市传闻。但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美国IPO市场逐渐低迷,Instacart上市再无下文。
此次以77亿美元的估值上市,相比最高峰时的3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最后几轮的投资机构将亏损严重。即使流血上市,Instacart高管也希望抓住由Arm上市开启的上市机会。此外,软件公司Databricks和身份验证创企Socure等一批硅谷科技公司正重新考虑上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