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你可能直接在写字楼的工位上,收到半小时前下单的外卖,而无需下楼;你可能在机场的候机大厅里,遇见各处穿行的机器人兜售饮料;你可能直接在宿舍楼下收到沉甸甸的快递,而无需在走到学校大门口……
在当下,配送领域正在酝酿着这样一场“机器代替人”的变革。
阿里菜鸟、京东、饿了么、美团、苏宁、Segway Robotics、YOGO、深兰、云迹、真机智能……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高增长的当下,国内无人配送机器人领域,可能还会有更多公司名字出现。而在人力成本飙升的当下,机器人上岗成为配送员,已是大势所趋。
承载着无人版顺丰与无人版达达的商业愿景,无人配送机器人领域尚不被普通大众了解的背后,角力与暗战早已开始。
超万亿体量的物流配送市场里,是否可以再造一个无人版的顺丰或者达达?
这个新兴的方向,为何此时出现,什么样的公司又能脱颖而出?
新的机遇之下,后来者能否快速超越,资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速行业发展?
在行业大变革之前,用这篇文章,帮你拆解无人配送机器人赛道。
配送行业机器替代人的新变革
2017年底深兰、云迹、Segway Robotics等初创公司相继展示了无人售货机器人Demo,其实质也是室内配送机器人的一种。近期业内传闻称,YOGO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其中包括了真格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做的也是室内配送的方向。真机智能的室外配送机器人也已在高档物业试点。
在大众并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配送机器人正在兴起。36氪从业界了解到,目前Segway Robotics有计划于下半年在北京进行试点;YOGO与合作伙伴有望于下半年在上海、深圳试点。
事实上,有配送业务场景的大公司,也在加码室内无人配送。2016年阿里菜鸟、京东相继展示末端配送机器人,其中阿里小G预计最快5月会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进行小范围商业化落地,2018年年底前将会陆续量产,京东的无人快递车2017年6月出现在北京、西安、杭州等6所高校内,测试给学生们送快递和外卖业务。
2017年,饿了么外卖机器人“万小饿”试点完成了首次楼宇内外卖订单配送;2018年3月,美团在朝阳大悦城进行配送机器人试点的视频曝光;2018年4月,苏宁展示了与真机智能合作的机器人“卧龙一号”,可实现电梯交互。
场景公司加码鼓励,技术公司积极探索,室内配送机器人被认为有可能会成为率先大规模商用的新场景。
无人配送行业兴起的供需原因分析
配送机器人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起步,背后与配送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可用于配送的机器人供给逐步成熟关系密切。
配送行业需求快速增长,面临成本高、招聘难、管理难等问题
1、配送行业市场基数大、增速快
从市场看,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300亿件/年,4000w单/天)下迎来高速增长(30%+ CGAR)。
具体来看,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快递业年业务量已达到700 亿件,全球物流市场价值超 9 万亿美元。国内市场,快递业务量 2016 年达到 300 亿件,增长近 30 倍,从 2014 年破百亿件大关开始,以每年 100 亿件的速度高速增长。
外卖行业,中国现在每天的外卖订单量达到4000万/单。(这个数据来自估算,根据媒体报道信息,现在美团一天是1800万单,约占43%的市场份额,以此推算中国现在每天的外卖订单量达到4000万/单左右)。
全球 2017 年食物配送市场在1000亿美元,而包裹配送更大,有3000亿美元。其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份额,也就是3-5公里的半径内,大概市场份额在8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