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与中美国情之间的差异有关:
一是,中美人口密度差异大,使得配送行业的成本构成差异大;
二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已培养出有配送业务场景的大公司,其体量超美国同类公司。
人口越是密集的地方配送成本越低。简单来说,中美的人口密度约是美国的5倍。而城市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的密度差异可能更大。2014年,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七个城市,中国上海、北京分列第三四名,而这个榜单中基本没有美国城市。
这种城市的密度,也造成了中美物流配送行业成本结构的差异。有数据显示,中国末端配送成本已经占到物流行业总成本的30%以上。
另一方面,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尤其是电商、O2O大潮下,已培养出有配送业务场景的大公司,如阿里、京东、饿了么、美团外卖,其本土配送体量超美国同类公司。
快递方面,从包裹数量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包裹量对美国呈现碾压状态。最近三年以来,中国包裹量每年以100亿的增量在递增,2016年增加到了312.8亿件,有分析认为,近两年,中国每天就会产生将近两亿以上的包裹。若以峰值对比,2017年“双十一”期间,菜鸟网络单日产生的包裹量是6.57亿,全球最大的包裹企业UPS,峰值单日产生的包裹量才刚刚接近三千万。
O2O方面中美两地互联网公司的体量差异巨大。同以外卖为例,2015年时,美团外卖的日均订单量已接近300万单,是美国同行GrubHub的十余倍,后者日均订单仅为21万左右。而随着新零售概念的兴起,中美O2O产生的配送订单的差距还会进一步增大。本身有巨大的业务需求,因此这些互联网公司也成为了重度参与者。
中美无人配送领域代表公司
梳理了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几家中美公司。如图所示。
国内无人配送行业仍处于探索期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仍处于探索期
1、硬件产品尚未大规模量产
目前硬件产品尚未进入量产期。这部分上文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2、业务流程尚处于探索期
不管是室内场景还是室外场景,业务流程跑通都不容易。室外场景需要解决路权问题,室内场景需要解决电梯权限问题。
路权方面,美国一些城市已经同意机器人上路,但在国内尚无明确法律。从实际的经验和惯例来看,难度很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是会停留在封闭园区场景。
电梯方面,基本可以认为是可解决的,只是需要物业方同意,且需要电梯开放接口,同时需要经过电梯安全审核,周期相对较长。比如云迹科技,首先就选择了从自有产权的物业做试点,一定程度上会缩减这一过程。但长期来看,要做更广阔的业务场景,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