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3月彭博在其新加坡买方论坛上对参与机构的调研,59%的市场参与者表明他们正在积极寻求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机会,另有29%的市场参与者表示已经投资了中国债券市场。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市规模超过65万亿元,是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但外资持有量低于2%,远低于在发达市场甚至一般新兴市场的水平。目前,海外投资者主要通过合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及2016年开放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合资格机构计划(CIBM)三个渠道投资内地债市。央行资料显示, 截至2016年末,共有超过400个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总投资额达1200亿美元。不过,以上渠道对境外投资者要求较高,且仍需其通过内地持牌代理银行进行交易和结算,而有关额度,户口管理,资金汇兑等问题依然困扰境外投资者。
香港金管局高级助理总裁李达志于记者会表示,以往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银行间债市的手续较为复杂,但在债券通 机制下,开户手续和合规要求都会由香港金管局营运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处理,境外投资者可更便利地参与内地债市。
施罗德(香港)亚洲区债券基金经理许子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表示,长期看来债券通将能拓展内地债市的境外投资者类别和投资模式,这都是有益的改变。通过既有的三个渠道投资的大部分是(专门针对内地资产)的独立基金,而未来可能会有全球投资基金,新兴市场基金等通过债券通配置一部分内地资产。
税务,流动性,评级等需细化
业内人士预计,债券通也会像当初沪港通开启时一样经历一个慢热的过程。包括Luke Spajic,花旗香港证券服务地区总监陈金丹,惠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主管叶浩华等在内的多位市场人士均认为,目前债券通的初步计划影响有限,即使开通后投资内地债市的需求也不会骤然升高。
这是因为,许多大型境外机构投资者已经通过上述三个渠道布局内地债市,另一方面,也因为从债券通细则出台到正式推出的间隔可能不足以使他们充分研究和安排相关法务,合规程序。市场对债券通的具体安排还存在很多疑问需要澄清,他们的顾虑涉及税务安排,实际所有权,市场流动性,债券评级标准的差异甚至交易平台等方方面面。
中国债市时常被境外投资者认为不够完善,国际评级机构的缺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在5月13日公布的中美百日合作计划初步成果之中,中国承诺将允许外资金融服务公司提供信用评级服务。这也为内地债市开放打下了基础。
税务方面,普华永道香港税务合伙人李珮君介绍说,现阶段内地对于境外投资者由转让中国债券获取的转让所得无明确的法规。而境外投资者投资非政府债券获取的利息在实际上也并未被征取6%的内地增值税,业界希望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可以在债券通正式出台前就上述税务问题出具书面法规予以进一步明确。
现在CIBM的交易规则和国际惯例差别不小,例如内地债市交易员通过QQ群组来讨论价格,这显然不是国际投资者惯用的交易平台。富国资产运营管理总监许汉华17日在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记者会上表示。另外,凯源资本董事总经理陆修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担心债券通不一定会允许投资者质押他们持有的债券,即使这在发达市场是很常见的行为。
许多关注新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仍然对投资内地市场包括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保持冷静。但事实上,许汉华认为从零售市场来看,大多数欧洲大型银行已经将中国基金纳入了自己的基金销售范围。一些大型银行也越来越有兴趣与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在(White Label,指一家交易商向另一家希望成为交易商的公司提供IT服务,使其拥有自己的LOGO标识并以自有商标面向客户报价,成为交易商),FOF(一种专门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等方面合作,以及给中资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提供欧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