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召开股东大会的贵州茅台,毫无悬念地成为近期A股市场最“吸睛”的个股。
从年初至今,贵州茅台的涨幅达到32%,个股总市值从4200亿元增长到今日收盘的5550亿元,净增值达到1350亿。
这样一个数千亿市值的“巨无霸”,仍然出现了过千亿的市值增加。无疑是今年A股价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最重要投资机会。
无论是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还是错过了这个机会,贵州茅台都将是今年机构投资人盘点上半年投资历程时不能回避的问题。
于是,问题来了,不到半年时间内,逾千亿市值增长的茅台盛宴,究竟由谁分享?
内地机构“完美错过”
非常遗憾的是,从茅台上市以来,十多年重仓持有、斩获颇丰的内地机构投资者,近乎完美地错过了加仓大牛股的时点。
比如,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合计持有贵州茅台2305万股,相比年初的2201万股,仅仅增持了100万股。
总体来看,境外资金已经主导了贵州茅台的盘面和定价权。
贵州茅台的“势力版图”
仔细观察,贵州茅台的持股格局已经迥然于大部分内地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一季报就是最好证据。
最新公布的茅台前十大流通股东已经俨然分化成了四个集团。
其一是,国有控股股东茅台集团和关联机构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外,他们持有最多流通股,但在茅台日常成交上则少有显山露水。
除此以外,代表外资的沪股通账户和QFII机构占据了4席,持股近1亿股,为第一大专业投资群体。
其三,代表国家稳定力量的证金公司和中央汇金公司合计两席,持股逾越3600万股。也牢牢把握一部分市场话语权。
相对而言,长线的内地保险资金只能算“有少许话语权”。数据显示,社保组合持股占一席,持股512万股。泰康人寿的分红险账户占一席,持股505万股。
至于,场内规模巨大的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自营账户,则没有机构跻身茅台前十大股东。
也就是说,在茅台的公司市场话语权方面,内地职业的基金和券商,已经彻底旁落。
而由于贵州茅台的价格已经非常高,个股流通性日益下降。可以预见,未来不短的日子里,内地职业机构也仍然无法染指贵州茅台的市场定价问题。
优质股定价权向国际机构让渡
事实上,类似境外资金与内地长线资金“共舞”的股权结构,在不少被市场视为“蓝筹”的优质公司中普遍存在。
中国平安,长期在沪股通成交最活跃个股的冠亚军位次出没。目前,中国平安主要的流通股掌握在境外资金、证金汇金和保险公司以及控股股东手里。
格力电器的流通股则集中在国有控股机构、保险资金、境外资金手里。海康威视、中国人寿等个股也莫不如此。
与此同时,内地专业投资者的持股排名,在上述个股的大股东名单中大幅外移。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新的市场环境下,内外资机构实力和影响力的“此消彼长”。
一些资深的投资经理认为,中国A股可能正在经历一轮新的“投资者结构”的重构。而这个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市场份额突出、竞争力强但成长性稍缺的蓝筹股“定价权”的争夺。
从目前看,这些蓝筹股的定价权正在“外移”。蓝筹股的定价标准趋向“国际化”、“海外化”似乎是已经成为一种隐约的趋势。而这对整个A股市场的定价体系的影响则有待观察。
所有公募基金的持股总数,大概只有同期港股通持股茅台的三成,比不过证金机构一家的持有总额。
当然,证金的投资过程也称不上完美,在一季度内,证金公司整体减持了茅台225万股左右。这些个股如果持有至今,能为证金公司多增值1.35亿元。
当然,最郁闷的还得数公募基金。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涉足茅台的重仓基金大约只有255只,这些基金户均持有贵州茅台不足10万股,以当时候的平均持股市值论,不足4000万元。所有公募基金持有贵州茅台价值89亿元,不足公募基金总持股量的1%。也不足贵州茅台市值的3%。
外资机构“当家作主”
与公募基金不同,QFII+借道沪股通入场的境外资金,成为了贵州茅台背后的“最大赢家”。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贵州茅台如今的“最大金主”。
根据港交所数据,截至5月20日,沪股通资金持有贵州茅台7274万股,占贵州茅台总股本的6.3%。是贵州茅台除国有控股股东外的第一大流通股东。
境外资金不仅有持股量,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茅台二级市场的“话语权”。
来自港交所的数据,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境外资金的进出几乎主导了“贵州茅台”的走势。
5月19日,贵州茅台大涨2.63%,拉出了过去一个月内的第八根中阳线。同期,沪股通资金买入贵州茅台1.036亿元,卖出0.83亿元,净增持2000万元。
5月16日,贵州茅台大涨2.52%。沪股通资金当日买入茅台4.04亿元,卖出0.31亿元,净增持3.72亿元。当日每成交100股茅台,就有20股被沪股通资金收入囊中。
再往前数,5月15日,4月25日等茅台大涨的日子,都有沪股通的增持身影出现。
甚至4月21日,贵州茅台砸出年内最大跌幅背后也是境外资金的身影。数据显示,4月21日,境外资金一改往日增持风范,大局卖出3.8亿元,日减持2.73亿元,一手锻造了贵州茅台当日的最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