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梳理2010年以来历年四季度债市表现,我们认为并不存在简单意义上所谓跨年配置行情。
这12年通过复盘可知:
有6年四季度利率显著下行,这六年基本处于牛市或者牛市开端,四季度都有显著的政策面、基本面或者事件性因素强驱动。
有5年四季度利率显著上行,在显著上行的过程中,会发生因为票息价值高企而引致配置力量的短时介入(2012年比较特殊,我们认为是会议期间避险情绪上升所致),带来阶段性利率下行,开始时间一般在11月下旬,国债阶段性表现会强于国开。此类行情很有可能导致机构再度被深埋其中,只有负债稳定、策略灵活的机构才能熬过寒冬。
还剩下2019年,四季度利率先上后下,全季走平,11月因为超预期降息叠加摊余债基等配置力量带来年末惊喜。
结论:四季度并无简单规律可言。
近期市场对四季度债市跨年配置行情有所关注,我们在此梳理2010年以来四季度利率走势,以观察对应情况。简单观察,12年中有6年利率下行,2019年表现震荡,2010年、2012年、2013年、2016和2017年则表现为利率上行。
1. 2010年四季度:货币紧缩熊市开启,利率保持上行,仅11月26日-12月20日有一段20BP+的阶段性下行
2010年9月初宏观经济指标明显抬头,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当时最关键的指标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速,8月工业增加值明显抬头。并且市场还注意到,8月份的财政支出明显增大。在当时的市场看来,上述一系列迹象说明政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手支持经济增长。至9月15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3.34%,10年国开债上行至3.6%。
在宏观经济逐步企稳的情况下,市场重新将关注点转向通胀。原因一是因为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胀一直都处在较高水平的位置,8月CPI读数延续上行至3.5%,二是市场对美联储再度量化宽松(QE2)的预期在不断发酵,全球商品价格上涨,通胀预期高企。
期间10月1日公布9月PMI大幅上行至53.8,多因素影响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至10月18日的3.42%,10年国开债上行至3.71%。
10月19日,央行突然宣布加息[1],引发债券市场剧烈调整,长端利率快速上行。
随着美联储QE2最终确认以及中国10月PMI数据异常强劲,市场恐慌进一步加剧。
11月20日,央行再度上调准备金利率,市场资金紧张,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1月26日上行至4.01%,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至4.39%。
随着市场对强劲经济数据预期较为充分,基本面数据影响逐步减弱。叠加前期价格管制相关政策接连落地[2],市场通胀恶化的预期逐步缓解,长端利率开始小幅回落。
本轮下行开始自2010年11月26日,持续至2010年12月20日,期间10年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下行22.73bp和28.43bp至3.785%和4.11%。
12月26日央行再度加息,10年国债、国开收益率上行最终分别在3.88%和4.19%处收官。
2. 2011年四季度:从滞胀到衰退,牛熊交替开启利率下行
2011年政策重心在抑制物价上涨。
2011年9月9日公布8月通胀数据PPI、CPI均有回落,2010年以来的通胀由此确认见顶。与此同时,出口、基建、地产等指标增速加速下行,经济图景正式由“滞胀”转向衰退,宽松预期渐起。
9月21日美联储宣布实行“扭曲操作”,内外因素叠加拐点进一步明确,随后央行重启央票等一系列操作印证宽松预期带动利率下行。
11月,公布的10月CPI跌破6%,央行确定“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政策重心逐渐转变到“稳增长”,政策导向转变为“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