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力争在2030年,即“十五五”时期,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正在召开的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上获悉的消息。
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于5月20日开幕,重庆市市委书记孙政才在作报告时称,力争到2030年前后,重庆初步建成繁荣发展、包容开放、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孙政才表示,今年是重庆直辖二十周年,今日之重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孙政才还表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
对此,重庆理工大学教授邱冬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这表明未来五年中,重庆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仍以投资拉动型为主,但与此前不同,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或是未来重庆固定资产投资的新重点。
重申“三大定位”
孙政才在发言中,重申了重庆的三大定位,并提出了重庆版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式。
重庆的战略定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其综合定位是“建设生产力布局优化、各功能区域协调联动、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战略支撑作用凸显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美丽山水城市”。
“战略定位、综合定位、功能定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功能定位是综合定位的重要支撑,综合定位和功能定位体现战略定位的内在要求,统一和服务于战略定位,共同推动和保障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于上述三大定位的关系,孙政才在发言中有所明确。
对此,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认为,重庆版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案,有别于其他中心城市,主要强调的是发挥重庆在制造业上的优势。
曹清尧称,与北上广深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所不同,重庆版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强调的是发展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这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又符合重庆是重工业制造基地的实际,精准定位,实现了差异化发展。
同时,孙政才还在党代会上提到了“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他表示,重庆市情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加强与相关省区市协作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在4月召开的成都市党代会提出成都“东进”,以及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后,孙政才的上述言论,将是两地展开实际合作的重要信号。
智慧城市或是投资新重点
邱冬阳称,重庆党代会报告中所提到的“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是对重庆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
进一步讲,邱冬阳认为,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主要从人均经济总量、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等多方面衡量。
如从人均GDP看,2016年重庆人均GDP最高区域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皆超过9万元,而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人均GDP不足3.8万元。
如果与2016年东部沿海省市的人均GDP比较,重庆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将超过浙江、山东等众多地区,排名全国第四位,但由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拉低了平均值,因此2016年重庆市57902的人均GDP,仅列全国第10位。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邱冬阳认为,这预示着未来5年,重庆仍将处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时期。
“欠发达地区要迈向发达阶段,必然要经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较高的阶段,这是国内外众多城市都经历过的阶段。”邱冬阳称,“因此重庆在一段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GDP比例较高,属于正常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年固定资产投资由371亿元增长到2016年末的1.7万亿元,年均增长约24%。而从拉动经济的方式看,重庆近5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分别是76.57%、81.63%、86.14%、98.84%、98.87%,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邱冬阳认为,重庆在本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30年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这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将比现阶段更高。但未来重庆的固定资产投向不一定和此前一样,投向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如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或是未来重庆固定资产投资的新重点。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表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远期的发展愿景。虽然现在离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只要重庆走对路、扎实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