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25日报道 美媒称,对想到国外寻求机会的奋斗者来说,塞内加尔几乎上不了可供选择目的地的名单,但获得签证的便利往往能战胜许多中国人对非洲的疑虑。近日美国媒体的一篇特写聚焦在非洲塞内加尔做生意的中国人群体。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24日报道,新到者通常从为他们在老家认识的批发商打工开始,然后,在攒够了购买他们第一批货物的钱后,尽快自己开店。近年来,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戴高乐将军大道两旁已有200多家中国人开的商店,狭窄的商店里摆满了镶嵌着大块莱茵石的首饰、成堆的塑料厨具,以及装饰着蝴蝶结的珠光宝气的坤鞋。店内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售价几乎全不超过5美元。
报道称,刚毕业不久的23岁中国大学生曹启韩(音)由于对国内就业机会稀少感到沮丧,便孤注一掷、雄心勃勃地走上了一条中国前辈曾经走过的道路:去一个遥远且完全陌生的地方。但与大多数去北美、欧洲或澳大利亚追求更美好生活梦想的同胞不同,曹启韩买了一张去塞内加尔的机票,这个有1400万人口的国家只有大约2000名华人居民,那里人的语言他完全不懂。
“有中国人认为非洲不文明而且危险,但事实证明并不那么糟糕,”他在来到这里几周后说,他的家人在达喀尔不断扩大的中国城里开了一家饭馆。 《纽约时报》报道称,与世界各地热闹非凡的唐人街不同,达喀尔对那些不在批发市场上寻找商品的人们几乎没有吸引力。白天大部分时候,人行道上有一种显然懒洋洋的感觉。
报道称,58岁的朱昊明(音)算是一位“先驱”,17年前,他从河南来这里推销中国产品,之后一直没有离开。他开了一家出售假花的商店,无意之中成了达喀尔不断增长的中国社区的核心,这个中国社区已经主导了低成本消费品的批发贸易。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朱昊明说,“我意识到,中国有很多东西,而这里的人们刚好需要这些东西。”
报道称,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利润很低,孤独感不断袭来。男人们常常独自来这里,即使是已婚夫妇也往往把孩子留在家乡,交给祖父母带养。炎热的天气把便道上的人流变成了偶尔的人影,无聊的店主们通常在手机上看中国电影,他们雇的塞内加尔工人们在用掸子打扫货架,同时在用这里通用的、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听懂的沃洛夫语聊天。
《纽约时报》记者对塞内加尔生活的询问打开了中国店主们抱怨的话题:太多的竞争对手、太少的客户,以及每年一次的回国采购期,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34岁的王旭(音)与弟弟一起销售色彩鲜艳的手镯,他把销售低迷的原因归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更糟糕的是,塞内加尔人能花的钱越来越少,”他说。
还有人抱怨商品被盗以及当地警方的漠不关心,但人们谈的主要是乡愁和对留守家乡者的思念,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用到“吃苦”这个词。“我儿子正在父亲不在身边的情况下长大成人,”王旭平静地说。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塞内加尔人眼里,中国批发商的到来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中国人进口的商品让数不清的小贩有了谋生之道,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这些商品贩卖到农村,甚至贩卖到西非其他国家。而那些曾经去中国购买同样货物的塞内加尔批发商们却被挤出了市场,这令他们颇为不快。
38岁的让·诺埃尔·法耶在达喀尔一个破烂不堪的露天市场上销售女鞋,他说,他对那些抱怨中国人及其最低价格的塞内加尔商人们没有多少同情:“没有中国人,我们会没东西可卖,”法耶说,他每卖一双鞋能赚80美分。“那些对中国人印象不好的人已经发了财了。”
报道称,但感激的表达更为普遍,得到中国支持的大批项目也助长了这种看法,这些项目改善了这座交通堵塞的老城市里生活。这里有长长的新建和翻新道路,还有一个华丽的国家大剧院,以及把许多热衷于健身的塞内加尔人在黄昏时段吸引到海滨步行大道的闪闪发光的运动器材组合。
然而,《纽约时报》报道称,当地人和中国人的社区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朱昊明说,他来塞内加尔的这么多年里,只知道两次中国人与当地人通婚的事情。在曹启韩的中国饭馆里,很少看到塞内加尔顾客。
最近来这里的商人吴浩洪(音)大讲特讲着非洲的机会,他说,来自中国的移民有时选择了错误的地方定居,他曾在安哥拉度过了七年的时间,在多次遭遇持枪抢劫之后,他离开了那里。之后他来到塞内加尔这里开了一家卡拉OK厅。
“其实,混乱的地方对经商也可能有好处,因为那会让竞争对手数量减少,”他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
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售卖廉价珠宝的中国店主。(美国《纽约时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