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的正面引导,让它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的正能量;否则,产业资本如果打自身利益的小算盘,玩左手增持右手减持的游戏,这对于市场来说,也就谈不上什么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了。
连续不断的重要股东增持,终于给低迷的市道带来一点反弹的起色。但是,市场信心的恢复,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正能量。
今年的行情走势,颇有点蹊跷。一边是新股发行提速,一边是监管力度加大;一边是大股东减持带来的整体压力有所加大,一边是股价跌得过狠了的时候产业资本忍不住又出手增持。市场对于后市的看法也是矛盾得很,唱牛的声音一度很足,然而,唱空的同样也是大有人在。特别是越到后来,国际上权威机构似乎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唱空阵营。这在相当程度上不能不严重影响到市场的信心。
上证指数在快要突破3300点的时候突然调头向下,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如果说市场从年初的3100点向上爬200点尚且需要爬三四个月的时间的话,调头向下却只用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可见,上山不如下山快。应该说,这主要并不是运动力学的问题,而是市场信心的问题。那么,影响市场信心的症结何在?对此,市场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以做空中国公司而扬名立万的浑水公司发出江湖追杀令,认为中国的信贷收缩将给经济带来强劲冲击,声称将继续做空中国公司。这当然并不是浑水的第一次。不过,浑水的这个观点并非独创。美银美林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华尔街近三分之一的基金经理都将做空的矛头对准了中国。在他们看来,信贷收紧或将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尾部风险。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也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调低到中偏下的范围。如果把中国看做一家上市公司,那么,他们的投资建议无疑就等于赤裸裸地“做空中国”。
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的评级,貌似有某种合理公允的依据,实则具有很强的偏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债务风险高企和不良压力上升,虽然是确实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但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的偏见很大部分源于对中国经济的不了解和对中国模式的固有成见,这显然也是非理性的。无可否认,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经济体量的不断膨胀之后,增长率的适当放缓是必须的,也是理性的。在转型时期,信贷的收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金融风险预防方面的进展,但另一方面也为加强政策搭配的有效性,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抓住合适时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就此而言,无论是过于高估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还是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都是没有道理的。对此,财政部等有关方面均已公开发表了相关声明。
在通常情况下,产业资本如果认为自己公司的股价被低估,那么,其增持行为不仅对于自身来说具有增厚利益的意义,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向市场传递信息,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在公司股价出现近乎于崩盘或市场发生危机的特殊条件下,大股东旗帜鲜明地增持,不仅是拯救自己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整体救市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发生增持行为的上市公司已经增加到一百几十家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甚至远远超过了近期的减持数量;但是,至少在目前,或在很大程度上不过反映了产业资本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还很难说是不是一次对于国际机构唱空声浪的集体反响,更谈不上救市。
事实上,前期市场指数和很多股票股价背离其业绩的不正常下跌,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对监管政策倾向所存在的不同看法。不能不看到,自从2015年的那场股灾发生以来,在尚未真正完成“自我恢复和自我调节”的情况下,就遭遇了力度空前的强化监管,对此,市场的心理准备显然是不充分的。在这里,尽管笔者并不想否定加强监管的必要性,但是,我们的监管者在四面出击的同时,不知是不是曾经适当考虑过投资者的心理感受和经济承受力?如果需要让更多的投资者为此而付出太多的代价,这样的监管显然也是难以得到整体市场的认同的。这与其说是一个市场信心问题,不如说是监管宗旨的问题。
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防止危机的爆发,当然要改革,也需要监管,但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里,重要的是监管者也要有大局感。在当前国际机构唱空中国的情况下,顺时应势,把维护投资者利益真正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维护市场稳定的大局,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一点出发,必须加强对产业资本增持的正面引导,让它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的正能量;否则,产业资本如果打自身利益的小算盘,玩左手增持右手减持的游戏,这对于市场来说,也就谈不上什么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