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从中国这儿才知道什么叫充电宝,这玩意儿让我们始终在线,始终工作,懒散惯了的西方人是理解不了的。
无论你走多远,干什么,别人都会把你当CHINESE。说中国好,就是说自己好,自己有面子。
我算了笔账,如果每个家庭为此投入了200万,那就是一笔一万亿的天量海外投资啊!
柯洁输给阿尔法狗(AlphaGo),记者会上,央视英文频道的记者用英文提问,被怒怼。有人说:“小柯输了别拿记者出气啊,太玻璃心了吧。”
最近,“中国留学生演讲称美国空气都是甜的”,也被很多网民怒怼。这位学生后来道歉了,说自己热爱祖国,也愿意在学成之后回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玻璃心原本是“90后”常用的词,结果现在网上满天飞。社会难道进入了一波“琉璃心周期”?
对于批评者,不要一言不合就怼
据我观察,留学归来的人会有两大变化:一是通常都会“变傻”,就是跟不上套路经常懵圈,或者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点跟不上了。二是参照系变了,凡事都要以国际标准来要求,比如这个空气质量问题。这两条变化都会与所谓“国情”相冲突。
是啊,移动支付、高铁、办事效率,中国某些方面的确超越西方。西方人从中国这儿才知道什么叫充电宝,这玩意儿让我们始终在线,始终工作,懒散惯了的西方人是理解不了的。
在此,我提出一个问题:是让留学生适应国情,还是让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答案当然是,有些方面他们要适应国情,包括套路,有些方面我们也要更新一下国际化的参照系——比如接受不同意见、允许人说错话,就应当多元包容。
难道,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治理速度不能提高一下?当然,小姑娘可以表述得更平和,更照顾民族感情一些,毕竟华人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有面子了嘛。我就跟我儿子说,将来你出国,在国内不管怎么骂,在国外你要死劲地赞。为什么?因为无论你走多远,干什么,别人都会把你当CHINESE。说中国好,就是说自己好,自己有面子。这里,CHINESE代表抹之不去的文化印记,不管你什么国籍,这是别人给你的标签。
送孩子出国可能是中国人最大的投资误区
《广州日报》报道,10年前,广州张先生送女儿到美国留学;如今,女儿不仅留在了那里,还嫁给了老外。一年来,张先生一直在苦劝女儿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要挟,但效果不大。于是痛陈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留洋。当年为了能把女儿送出去读书,自己将大房子换成了小房子。现在好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
有的网友认为这对父母现在还想着“养儿防老”,太自私;有的网友则觉得女儿太不体谅父母。到底是父母自私,还是女儿不孝?
我认为,其实不是谁自私的问题,而是中西两种家庭文化的冲突。在美国,儿女不在父母身边是家庭常态。有一次,我对海外归来的老同学说:“咱们班出国的同学占一半,没出国的占一半,没出国的现在也忙着把孩子送出国,这不是给别人培养了一个娃吗?”老同学嘿嘿一笑说:“你以为我们在国外,孩子就不是给别人培养的吗?一年能见上一次就不错了。”
如果小孩有出息,能留在国外,那你为别的国家输送了一个人才。反过来,如果他没出息回来了,可以守在父母身边了,那又何苦送出去呢!他或她在各方面的价值观上都会与你冲突,和你戗戗。
有时我想,送孩子出国可能是中国人最大的投资误区。一是,出国留学回来的基本工资也只有四五千,如果按在孩子身上投入150-200万来算的话,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呢!当然,我知道,父母投资的是孩子的未来,因为将来孩子们是在国际化的平台上竞争的,要有国际化视野。但许多大陆孩子出去都还是混华人圈,并未见识真正的西方社会,回来后洋文甚至都不够流利。二是,你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对立面。
现在每年出国的学生达54万之多,近年回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八成。我算了笔账,如果每个家庭为此投入了200万,那就是一笔一万亿的天量海外投资啊!嗯,送子女出国留学或许是中国人对外投资中最大的盲目投资吧。我说的对吗?但愿我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