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流动性管理、重视负债的稳定性;不再将冲规模放在第一位,从规模导向转为效益导向;准备应对市场或将逐渐冒头的刚兑打破事件,而将声誉风险管理抬上一定高度——这些是多家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在一场闭门圆桌会议上“掏心窝”的话。
金融去杠杆进程不断推进,银行同业业务、表外理财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在日前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7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各路资管业务人士均提到了业务“转型”这一关键词。
重中之重“流动性”
最近,市场上出现一年期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与一年期LPR(贷款基础利率)连续几日倒挂,资金端收紧引起了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
“我在年初谈及今年资管的发展时,就已经强调了流动性管理。”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首席宋福宁表示,接下去资管行业整体发展将更偏向于“负债的稳定性”。
他认为,事实上从前被市场戏称为的“资产荒”相对还好解决,只是对接好的资产“资金端翻倍了而已”;但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极大的困难。
事实上对于这一波流动性紧张的势头,业内也有银行先知先觉。广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罗鹏宇称,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利率有显著的上行,因此该行在大半年前就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安排。但罗鹏宇也同时透露,现在来看,流动性管理还是需要不断强化。
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在圆桌会议上也表示,今年要“尤其注重资金的稳定性”。具体而言,他称,银行需要发一些期限更长的产品,而对于一些短期的、临时的、爆发性的资金,“我们作为管理人,要审慎地考虑这个钱我要还是不要”。
“我们应该用穿越周期的理念持有长期资产。”潘东表达了银行需要作出的经营理念变化。
也正是由于对一些银行而言,流动性风险管理开始变得更有挑战性,多名业内人士预期,未来有可能会有散点出现的刚兑打破案例。在这一市况下,潘东提示要关注“声誉风险管理”。
“我们全行业都在讲打破刚性兑付,但打破从哪里开始?从谁开始?在这种多变而且脆弱的市场环境下,我觉得一个小小的事情处理不好,有可能就会演变成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潘东说,“资产管理人都希望这个行业要打破刚性兑付,但是谁都不希望打破刚性兑付从自己开始。”
“黄金时代”已过去
“就像一个人长跑一样,(跑久了)一定要停下来,休整一下;就像一辆车一样,(开久了)一定要停下来做一下保养,加一下油。休整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潘东用长跑和行车来打比方,形容高速发展了10年(连续多年年化增长率50%以上)的资管行业,到了“为了更好地出发而做修整”的时候了。
宋福宁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建议,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后,“大家停顿一下,稍微回顾一下”。他由此表示,今年最大的变化是“稳”字当头。
“稳”字当头,就意味着银行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规模大发展,有些银行也开始出现了资管业务的“缩表”。
天津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刚领表示,当监管开始去杠杆,中小银行感受到的压力还会更大一些。“从今年一季度开始,有的银行资管规模增速已经慢下来,有的银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资管已经开始出现了‘缩表’”。
在考核方面,潘东则表示,前几年不少资管部门管理层给到团队的考核要求非常高,但“今年我觉得大家要实事求是,要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
从上市银行财务数据来看,2016年非息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其中理财业务的中间业务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银行而言,净利润增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规模扩张,特别是在净息差下降时,生息资产规模扩张成为主要动力。而当表内资产规模的扩张受到资本约束时,此前,表外理财业务的发展成为了一众银行的投靠路径。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