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一行三会”联手“去杠杆”

“一行三会”联手“去杠杆”

2017-06-05 08:33  来源:北京商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北京商报

  自去年初以来,“去杠杆”开始向金融领域延展,随后“一行三会”集体出动,推出了一系列“去杠杆”举措。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去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要把握好力度。如果过度“去杠杆”,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而在前期疾风骤雨的举措后,监管层也释放出温和降杠杆的信号。

  “‘去杠杆’不是去到零”

  6月4日,在2017年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表示,“去杠杆”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完全去掉杠杆,这个杠杆不是去到零。

  对于我国的杠杆率情况,吴晓灵指出,我国的整体杠杆率是可控的。她指出,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没有杠杆是不可能的,现在关注到的中国经济整体杠杆率在全球是中等的、可控的,但是中国杠杆率的结构是不合适的,中国的居民杠杆率最低,政府的杠杆率尚可,而企业的杠杆率在全球是最高的,企业是生产的主力,如果企业不能从沉重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对于提高经济效率是没有好处的。

  对于企业杠杆率,吴晓灵指出,在严厉控制政府债务率上升的同时,努力进行金融的改革,让企业能够把杠杆率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此外,吴晓灵在谈及影子银行时表示,影子银行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金融制度并不完善的产物,并不能人人喊打,它虽然发展畸形,却是直接融资的一部分,要看到它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隐患。

  “一行三会”联手“去杠杆”

  此轮“去杠杆”的思路在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之后,实体经济部门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转股试点、资产证券化探索等多种措施,使债务成本有所下降,但杠杆率没有停止继续上升的趋势,债务压力并没有充分释放。

  自去年“一行三会”集体出动推出多项“去杠杆”举措。在货币政策上,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缩短放长”抬升资金成本,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去年8月,央行重启了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操作,向市场表明拉长资金期限来降低债市杠杆水平的意图。

  今年一季度开始,央行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以约束银行表外资产的扩张速度。

  除了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趋严、考核加码外,今年4月,银监会两周连发7个文件,将这场金融“去杠杆”行动推向了高潮。银监会密集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个监管文件,重点指向同业、银行理财、委外等业务,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严控期限错配和杠杆投资。

  此后,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也陆续出台针对各自监管领域的“去杠杆”政策。

  黄金钱包首席分析师肖磊表示,“去杠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贯做法,各国在收紧监管方面都会“去杠杆”,比如2008年后,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去杠杆”,房地产等市场的信贷开始收紧。目前国内“去杠杆”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本市场,防范各类杠杆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收紧信贷,债券、保险等市场也加强了监管,且逐步抬高了利率。

  “去杠杆”成一把“双刃剑”

  “去杠杆”有利于防范产生资产泡沫、监管套利以及经济脱实向虚等风险,但在分析人士看来, “去杠杆”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把握好度,如果过度“去杠杆”,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指出,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实体经济可能会受到负面冲击,市场的信用风险会加大。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中国政府的金融监管长期面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周期,当前的金融“去杠杆”,各个监管部门可能有“矫枉过正”之嫌。特别是“一行三会”累积叠加的强力监管举措,可能会产生社会融资规模自我强化的萎缩,引爆或放大金融风险的可能。

  对于金融“去杠杆”带来的影响,黄志龙指出,金融“去杠杆”将带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利率上升,进而通过债券融资萎缩、信贷投放下降和抑制表外融资等多种渠道带动社会融资增速放缓,导致实体经济资金面趋紧,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至于这一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需要观察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决策部门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

  肖磊表示,后果短期来说,会带来各类资产价格的下跌、流动性的紧缩,以及利率的上涨。但只要存在金融市场,杠杆就肯定存在,杠杆率也是调节经济的一种方法,由于中国目前债务水平已经偏高,杠杆率本身是比较高的,但中国经济目前基本面问题不大,因此降杠杆的风险率不高。

  金融“去杠杆”将更加温和

  对于如何把握“去杠杆”的力度问题,分析人士指出,“去杠杆”应分部门操作,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金融市场的“去杠杆”仍需持续,不过将更加“温和”。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去杠杆”作为经济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操作层面,必须了解哪些杠杆要去、哪些杠杆要稳、哪些杠杆要加。基本判断是:政府部门的杠杆要加,否则经济矛盾就会凸显;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要“去杠杆”,居民部门则要稳杠杆。

  在黄志龙看来,“去杠杆”应该区分不同的部门,金融部门应该经历“去杠杆”的过程,这也是当前监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的。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应该面临“去杠杆”或者“稳杠杆”,而在企业部门中,国有企业则是“去杠杆”的重点,民营企业应适当鼓励“加杠杆”,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中应有所作为,而政府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仍然有“加杠杆”的空间,居民部门在经历过去一年多的快速“加杠杆”,今后一段时期应该是“稳杠杆”。

  事实上,虽然金融“去杠杆”一直在持续,但近期“一行三会”频频释放温和“去杠杆”的政策信号。5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有关证监局近日督导部分证券公司对照法规要求开展资管业务自查,是前期监管工作的延续,并非新增要求;5月12日,央行进行4590亿元MLF操作,给市场流动性“解渴”;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在5月12日的“银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通气会上,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表示,对于近期出台的监管检查要求,银监会是有计划地实施,有步骤地推进,做好工作步调和时间安排的统筹协调,为各项工作落实时限设置一定间隔,实行错峰推进。

  对此,黄志龙表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始终是平衡的艺术,既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又要不影响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监管部门始终要从中取得平衡。

  监管层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

  5月5日证监会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有关证监局近日督导部分证券公司对照法规要求开展资管业务自查,是前期监管工作的延续,并非新增要求

  5月12日银监会

  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表示,对于近期出台的监管检查要求,银监会为各项工作落实时限设置一定间隔,实行错峰推进

  5月12日央行

  央行进行4590亿元MLF操作,为市场流动性“解渴”。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表示,“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实际效果可能是放松银根。

    (原标题:金融去杠杆释放温和信号)

  推荐阅读>>>

  吴晓灵认为去杠杆不是去到零 中国整体杠杆率可控但结构不合适

  两天11股闪崩背后:去杠杆和质押股权平仓压力待解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