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新规引导大股东、特定股东及董监高规范、理性、有序减持,堵住A股“出血点”,但新规实施后的3个交易日主要股指不涨反跌。5月31日至6月2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及创业板指分别下跌0.15%、0.65%、0.33%、0.78%。其中,中小创股票“闪崩”屡见不鲜,创业板指一度跌破2015年6月见顶回落以来的盘中低点。端午节前一周大涨4.64%的上证50指数则冲高回落,当周仅小幅上涨0.17%。
其实,减持新规对A股的减压作用不可轻视。上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减持新规实施后,沪市共有35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过减持,涉及86个账户,累计减持4716万股,合计金额5.7亿元,日均1.9亿元,均为通过竞价系统进行的减持,没有通过大宗交易进行的减持。整体上看,减持新规实施后,通过竞价交易系统的日均减持金额较实施前出现显著下降,降幅为67%。而深交所数据显示,3个交易日深市共有124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定股东和董监高进行了减持,涉及241个账户,减持股份合计3.10亿股,减持金额合计40.83亿元,日均减持金额13.61亿元,与新规发布前10个交易日日均减持29.77亿元相比,下降了54%。其中,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1.91亿元,占比54%,日均减持7.30亿元,与新规发布前10个交易日日均减持15.51亿元相比,下降了53%。
可见,减持新规的实施,对于大股东无序减持给二级市场带来的冲击初现抑制效果。新规对大股东、特定股东及董监高新增多项规范减持的要求,使其套现的时间跨度拉长,必然显著减少减持规模的总量,尤其是避免个股遭巨量减持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投资者及市场人士近期又把目光主要聚焦于IPO节奏,甚至对IPO会不会再次暂停展开议论。实际上,堵住减持“出血点”比减缓IPO的正面影响更大。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199家企业拿到了IPO批文,其中,主板有102家,中小企业板36家,创业板61家,筹资总额约1014亿元。而仅仅在沪市,截至5月26日减持新规实施前,今年以来共有278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过减持,涉及2422个账户,累计减持102亿股,总金额900亿元。显然,IPO因市场极度低迷出现节奏放缓只是阶段性,而减持新规带来“止血”效应却是长期的。
A股端午节后3个交易日与外围股市呈明显强弱差异,表明当前还存在诸多影响市场情绪的负面因素,特别是资金面紧张的预期较为明显。有券商分析师指出,就流动性来看,投资者普遍对6月市场趋势较有顾虑。这是因为担心季末遭遇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和MPA考核,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流动性紧张局面。
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已有215只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超过4%。货币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曾在前几年给A股带来过较大资金分流影响,如今无风险收益率再度抬升,对股市资金面并非好事。
A股难以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2015年6月异常波动以来重新陷入存量资金博弈的格局。随着去杠杆以及清理违规资金,参与股市的资金逐渐减少。一边是股市中多数板块尽显赔钱效应,另一边无风险收益率再度诱人,势必导致场外资金不愿意轻易入市。这种局面的打破,不是单靠减持新规以及“漂亮50”创造局部赚钱效应就能实现的。从这一点说,实施减持新规非常重要,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其利好作用不可忽视。不过,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夯实市场发展基础,引入增量资金,打破存量资金博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