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波动加剧,市场结构性调整之际,各路举牌资金蠢蠢欲动。据统计,截至11月27日,11月以来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遭遇举牌(其中包括控制股东或董监高增持至举牌线的案例)。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举牌潮或使部分上市公司特别是股权分散的公司经历“动荡”。近年来A股市场举牌之风已经发生不小变化,粗暴举牌、快进快出的模式逐步受到冷落,而拥有产业逻辑、产业与资本联动的举牌动作正逐步成为主流趋势。
举牌热度回升
上海中创凌兴举牌三维丝,江苏瑞元投资及一致行动人举牌瑞丰高材,中信国安举牌万邦达,上海炳通投资举牌绿庭投资,西藏纳铭二度举牌西藏旅游,任氏家族增持康强电子至15%,泰安成数次举牌后成为焦作万方第一大股东等等,11月的A股市场,举牌事件频频发生。
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显示,11月以来,共计有近20家上市公司公告遭遇举牌(其中包括控制股东或董监高增持至举牌线的案例),频次较10月明显提升。其中一些举牌者明确表达继续增持的计划。从上述被举牌标的来看,11月以来被举牌的公司多是100亿元市值以下的中小公司,甚至一些公司市值只有二三十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近期资金频频举牌的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近期市场的调整中,部分个股尤其是中小市值公司股价出现大幅度下滑,不管是标的吸引力增强,还是出于维护股价的考虑,都触发了资金的增持动机。“低估值、小市值个股成为举牌资金狙击的重点对象。一般而言,这部分资金早就伺机等待相关机会,在股价阶段性下跌后,这部分资金就果断出击。另外,11月的举牌案例中,有不少维稳股价的增持举牌,不排除在某些公司的举牌案例中,有外部举牌资金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等维稳股价、抬轿股价的情况。”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勿盲目追逐举牌概念股
一直以来,“举牌”二字对于A股市场而言可谓“吸睛”利器,被举牌上市公司在得到举牌方青睐之后,往往也会受到二级市场其他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形成股价“举牌效应”。不过,随着举牌发生频度迅速提升,具体到不同的个股,举牌资金的诉求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体现出了举牌方的战略意图或者对标的公司前景的看好,但也可能出现资金借举牌混淆视听的现象。因此,对于举牌方的真实意图和被举牌公司的真实质地,需要仔细甄别,不宜盲目搭乘举牌资金的顺风车。
首先,不同性质的举牌方,其背后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今年以来,逐渐成为举牌生力军的产业资本,更多倾向产业投资的思维模式,考虑的多是投资标的与自身业务的协同效应,以及产业链资源布局的需要;亦或作为产业链一环,产业资本对同业或上下游公司的真实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可能在标的公司被低估时出手买入。而如果举牌方是私募基金,其瞄准的标的多是市值不大、容易以较小成本实施控制的中小公司,其“玩法”显然与产业资本不同,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多。如果意图主导的整合或重组无法推进,或者预期收益无从兑现,举牌资金自然也会撤退,从而留下一地鸡毛。事实上,昔日举牌者黯然离场的案例今年以来并不鲜见。
其次,一些举牌行为的发生,恰好是因为越过了5%、10%的关键数据线,实际增持幅度很小,这样的举牌能对股价产生多大的效果,也需要打个问号。特别是在近段时间中小市值股票表现疲弱的背景之下,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至举牌线,“自救”嫌疑比较大。特别是一些股东股权质押比重较大的标的,“举牌式增持”也可能是用来迷惑市场视线的“烟雾弹”。对于这样的标的,也应当心存一份警惕。另外,举牌方公布未来增持计划时,通常都计划在未来6个月或12个月内继续增持或者不排除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但其措辞也有微妙的差别,部分是增持金额“不超过”,部分则是“不低于”,其中的差别不言自明。
第三,对于一家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而言,被各路资本竞相追逐,其所面临的未来也是祸福难料。一些新进股东可能会带来业务资源、改善治理结构,但市场上也不乏“门口的野蛮人”引发公司治理动荡的反面案例。一些被多路资金多轮举牌的标的,由于深陷股权争夺战,在各方股东角力下,其公司治理和经营都有可能受到一定干扰。与此同时,诸多举牌者通常都是“杠杆举牌”,其中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退一步而言,即便举牌方与原股东、管理层等达成默契,公司整合和重组见效也需要时日,存在较大的不可测性。公司基本面是否能够切实改观,属于未知数。这也是为何市场对于被举牌标的的态度趋于理性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中,虽然仍有一些举牌资金钟情于市值偏小的“壳资源”标的,但是与前两年相比,今年市场对于“壳价值”争议较大,此类举牌有所弱化。而对于产业资本主导的举牌,市场的正面声音相对更多一些。同时,对于举牌所带来的事件驱动机会,投资者也较以往更为冷静和理性,不再盲目追逐举牌概念股。从东方财富Choice举牌概念指数来看,截至11月28日,年初以来的涨幅为4.59%,相对于大盘的涨幅而言,并没有超额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市场资金趋于理性的体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