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关于股票资产,有一个周期是投资者必须注意的,即是中国A股的春节效应。在A股市场,每年前3个月,尤其是春节前后,上涨的概率极高,大约在85%以上;而下跌的年份则常常受到大规模熊市的影响。
A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上半年新政策更容易出台,贷款额度更为宽松,企业订单签订更多等等。但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A股市场的成熟度还不够,市场价格容易受到外力、而非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
从当期的估值情况来看,A股处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位置。一方面,中小板(行情 股吧 买卖点)的市盈率(PE)估值达到36.3倍,创业板(行情 股吧 买卖点)达到58.4倍;另一方面上证指数的PE只有9.5倍,沪深300只有11.3倍。许多投资者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蓝筹股的基本面更差。但事实上,从财务报表来看,蓝筹股的基本面从整体来说,并不比小公司更差,甚至略好一些。
另一些投资者则指出未来蓝筹股的基本面可能更差。但是,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在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股市整体估值中枢下移。但在1989年之后的近10年中,日本银行(行情 专区)板块的PB估值持续高于综合(行情 专区)指数,综合指数的估值又高于小股票指数。这也就意味着在日本,当蓝筹股基本面向下时,小公司也没能独善其身。
举例来说,银行股的潜在压力来自于坏账,但坏账必然来自经济体中大大小小的其它企业。而一家公司如果连银行的贷款都还不上,则其离“小则停业整顿、大则破产清算”不远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内在价值比起受到国家隐形信用担保的金融体系,则很难有什么优势。
如此的估值与价值错配,在A股还有很多。对投资者来说,这固然会造成短期业绩更不可控,但从长期上也增加了投资者可以买到严重低估资产的机会。举例来说,当一只股票的合理估值中枢是15倍PE时,在成熟市场的波动范围可能是10到20倍PE之间,在A股市场则可能呈现5倍到40倍,甚至更多的区间。这也就给了投资者更多在5倍估值买入、在40倍估值、或者至少是30倍估值卖出的机会,其中蕴含的机会远大于成熟市场投资者可能得到的。而在2014年,业已低估的蓝筹板块中,那些产能不太过剩、与房地产(行情 专区)泡沫联系不紧密的低估值行业,应该恰恰处在一个买入的时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