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 理财 / 信托 排行> 复盘五轮“稳增长”行情,对当下有何启示?

复盘五轮“稳增长”行情,对当下有何启示?

2022-02-17 09:20  来源:财经365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前言:开年以来市场持续回落,但地产、银行、券商等“稳增长”相关板块则相对抗跌、甚至逆势上涨、呈现显著的相对收益,引发市场关注和议论。有鉴于此,本报告试图通过系统性复盘A股市场出现过的五轮较为典型的“稳增长”行情,并回答市场最关注的三个问题,即:“稳增长”行情需要什么条件?持续性又如何?后续市场怎么看?详见报告。

  报告正文

  一、五轮“稳增长”行情复盘

  开年以来市场持续回落,但地产、银行、券商等“稳增长”板块则相对抗跌、甚至逆势上涨、呈现显著的相对收益,引发市场关注。在《2022年度十大预测》我们重点强调“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低估值板块将迎来修复”。去年11月以来我们便将“稳增长”、边际“宽信用”下的地产基建等作为首推。开年以来市场持续回落,但地产、银行、券商等板块则相对抗跌、甚至逆势上涨、呈现显著的相对收益。“稳增长”预期升温下,市场关注度正不断提升。

  纵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A股市场共出现过五轮较为典型的“稳增长”行情。这五轮行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各有不同,连主导的行业也由于国民经济、市场的变迁而差异迥然。本报告将系统性复盘这五轮“稳增长”行情,进而找出其中一以贯之的特征。

  纵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A股市场共出现过五轮较为典型的“稳增长”行情。这五轮行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各有不同,连主导的行业也由于国民经济、市场的变迁而差异迥然。本报告将系统性复盘这五轮“稳增长”行情,进而找出其中一以贯之的特征。

  1、第一轮:08年三季度至09年中,“大放水”后的跌深反弹

  1.1、金融危机后紧急放松,但市场仍延续调整

  在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前,国内正面临经济再次出现过热苗头,陷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以及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的困扰中。此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因此央行在2008年上半年通过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70%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的流动性。

  至2008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为稳定国内经济形势,央行随即调整了货币政策,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从2008年7月起逐步调减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

  进入2008年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海外需求减弱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货币政策基调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至2008年底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于10月27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

  1.1、金融危机后紧急放松,但市场仍延续调整

  尽管政策已经放松,股票市场仍“不见兔子不撒鹰”,对政策刺激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相信的转变过程。2008年7月央行货币政策边际转松,市场震荡一个月后再度下跌。至9月16日,宣布降息确认政策正式转向宽松,但市场短暂反弹后继续下探。直至11月5日“四万亿计划”出台,大规模政策刺激得到确认,市场才开始趋势性上涨。

  总的来说,在“四万亿计划”出台前,当时市场的担忧不无数据上的支撑:GDP增速持续下滑,货币政策虽然已经转松,但货币供给增速仍在放缓,特别是M1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房地产行业在前期加息升准影响下,销售数据快速恶化,开发资金全面紧缩,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从年初以来持续下降,到下半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开始下滑,等等。所有证据无不让市场怀疑可能经历了一次“假放水”。

所有证据无不让市场怀疑可能经历了一次“假放水”。

  1.2、直到2008年11月“四万亿”落地,市场重新“煤飞色舞”

  2008年11月5日国常会召开并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四万亿计划”出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随后央行于11月11日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11月28日,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定调为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此基础上,12月3日国常会进一步提出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要求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提出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1.2、直到2008年11月“四万亿”落地,市场重新“煤飞色舞”

  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四万亿计划”逐步开展下,2009年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近9.6万亿,增幅接近一倍。其中2009年1季度规模便达4.6万亿,同比增长244%。这一方面是年初反危机特殊时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受到金融机构“早投放、早受益”经营观念的影响。在“四万亿计划”刺激下,基建成为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全年基建投资增速42.16%,带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30.4%。

  与此同时,海外欧美等国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和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2008年10月,小布什政府出台《经济稳定紧急法案》,向7000多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救助。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启动QE1。此后2009年2月,在小布什政府救市方案的基础上,奥巴马推出了更全面的金融市场稳定计划,承诺清除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高达1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并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新的资金。同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签署了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3月,美联储又扩大了QE1的规模。此后,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央行也相继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大放水”之下,A股市场再度“煤飞色舞”,引领大盘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大幅反弹。在2008年11月5日“四万亿计划”出台,强烈政策刺激得到确认后,市场很快开始趋势性上涨。上证综指由2008年11月最低时的1707点,至2009年7月底已实现翻番。其中,有色、地产、建材、采掘等周期板块更是在“四万亿”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动下,让A股市场再度进入“煤飞色舞”的节奏。而汽车、家电也受益于下乡政策,涨幅靠前。但整体来看,这一轮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跌之后的B浪反弹,正好碰上了金融危机下的大放水,从而带来一波迅猛的上涨。

正好碰上了金融危机下的大放水,从而带来一波迅猛的上涨。
眉飞色舞反弹

  2、第二轮:2012年政策阶段性放松,带动市场修复

  2.1、2011年四季度,政策开始微调,带动市场阶段性反弹

  随着“四万亿计划”刺激效果的逐渐消退,2010年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逐渐放缓,至2011年三、四季度时实际GDP增速已下滑至10%以下并持续回落。应对经济下行,叠加2011年10月份以后欧债危机蔓延,以及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央行政策开始逐渐微调,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并连续通过逆回购、央票到期等方式提供流动性。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也适当下调。11月30日又宣布于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12月政治局会议对政策的定调,由此前的“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将经济增长放到更核心的位置。

  2.1、2011年四季度,政策开始微调,带动市场阶段性反弹

  政策边际转松下,带动2012年初市场阶段性反弹,上证综指大涨14.5%,其中有色、地产、煤炭等周期板块领涨。

  政策边际转松下,带动2012年初市场阶段性反弹,上证综指大涨14.5%,其中有色、地产、煤炭等周期板块领涨。

  2.2、但2012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显现,市场再次大幅调整

  尽管2011年四季度政策已开始微调,进入2012年央行又分别于2月和5月降准,又于2012年6、7两月连续降息,带动M1、M2增速回暖,社融也于6月开始趋势性回升。同时2012年初开始,政府发力基建托举经济。

  但海外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国内通胀回落、PPI负增长下需求也较为疲软,至2012年三季度,名义GDP增速由大幅回落至9.11%,实际GDP增速也持续回落至7.5%。并且,整体来看这一阶段政策宽松力度不大,国内存贷款利率仍处在6%和3%的高位,存款准备金率更仍高达20%,因此,市场流动性环境整体较为紧张。

  受此影响,2012年3月至5月陷入震荡,此后又进一步大跌至2012年12月。

  2.2、但2012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显现,市场再次大幅调整

  2.3、直到2012年底经济、金融数据超预期,“大金融”引领市场反弹

  随着2012年中开始,政策基调由转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带动货币信用环境进一步宽松。至2012年底2013年初,M1、M2增速大幅抬升,PMI重回扩张区间,经济、金融数据超预期下,A股市场在银行、券商等板块引领下短暂迎来修复。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