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投资者们的介绍,北京方面允许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经营的承诺,将有助于吸引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债券市场,目前该市场本土机构的评级受到怀疑。
在本月宣布的双边贸易协定中,中方做出了这一承诺,作为对特朗普的让步,这位美国总统曾批评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和针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壁垒。
但在作出这一承诺之前,随着中国当局艰难应对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他们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进入境内债市。
境外人士普遍不信任中国本土评级机构,在他们看来,这些评级机构过于慷慨地给予了很多被评对象高评级。总部位于上海的金融数据提供商万得资讯(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一半以上的未到期公司债券评级为AAA。
高盛(216.02, 0.63, 0.29%)驻香港的亚洲信用策略主管Kenneth Ho在一份简报中写道:“境内信用评级未能反映任何有意义的信用区分,我们看到有显著的改进余地。”
拥有67万亿元人民币(合9.7万亿美元)未偿还债务的中国债券市场,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债市。
但是,根据中国央行数据,境外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3月底仅为8300亿元人民币,在那之前三个月期间减少了220亿元人民币。
上周,当局宣布即将推出“债券通”机制,让境外投资者能够通过香港的经纪商进入境内债券市场。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向摩根大通(84.7, -0.08, -0.09%)发放了承销商业票据的牌照,而花旗银行获得了债券结算代理人业务资格。
相比境外机构,本土评级机构更加看重国有企业——中国最大的公司发行人——享有的隐性政府支持。中国投资者假定,政府将纾困国企以阻止债券违约。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驻新加坡的新兴亚洲投资组合管理负责人卢克-德拉戈-斯帕吉奇(Luke Drago Spajic)表示:“当本土和外国机构对信用级别的看法相差巨大时,终极考验就会到来——我们将最终看到谁的判断正确。”
穆迪、惠誉、标普各自拥有在华合资企业的49%股份,尽管他们对运营的影响力极小。这三家机构已经在对中资集团发行的境外外币债券进行评级。
不过,在美国评级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经营之前,他们必须等待中国央行出台有关如何申请评级许可证的规则。他们还需要决定如何处理现有的当地合作伙伴关系。